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猪肉价涨幅超过深圳房价 二师兄,你是要上天么?

2016年04月07日 13:06    来源: 大河报     程昭华

  炖锅猪肉都得100多元猪肉年涨七成赛房价

  今年的猪肉价比往年“高太多了,高了近三分之一”。4月5日清晨,郑州纬四路农贸市场的猪肉商户告诉大河报记者,由于肉价节节攀升,猪肉摊的客人不多,“一斤排骨35块钱 炖一锅肉100多块,谁吃啊?”

  猪肉价钱已经突破天际线!无论是在庙堂的衡量里,还是在民间的感受里!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生猪价格黄色预警,“截至3月9日,全国生猪平均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62元,同比上涨52.8%;猪粮比价为9.13﹕1,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

  9.13﹕1!已经远远高于6:1的盈亏平衡点。

  3月22日,生猪出栏价格更是达到19.79元/公斤,突破2011年6月的历史最高点,猪粮比达到10.5:1,突破红色预警区域。

  而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3月31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1.6元/公斤,一年的时间,同比剧增70%!

  一年70%的涨幅是神马概念? 2015年3月—2016年3月,深圳二手房同比上涨52.5%。深圳房价的上涨让整个中国为之瞠目,但比起剽悍的二师兄,也只能甘拜下风。

  养的多买的少 生猪产能过剩一触即发

  猪肉越来越贵,生猪养殖者为利也开始压栏惜售。目前出栏生猪头重已经从2月份的100公斤,增长到3月31日的110公斤,而终端的需求,却以难支撑二师兄的“重量”。

  “以前一天能杀300头猪,现在一天100多头猪还卖的慢,市场需求没那么大。”

  郑州一家屠宰场的老板告诉记者。

  而供应端的一组数据是:2015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后备母猪交易量同比增幅分别是30%、35%、60%,同时2015年全年母猪淘汰量同比下降34%。后备母猪出栏商品猪的周期是一年左右,也就是说,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新商品猪的大批出栏将会和压栏大猪叠加形成集中出栏,这为猪肉供给的井喷埋下伏笔。

  河南当地的一位生猪养殖户对记者说,从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他和大部分猪友“猪没少卖,债没少欠”,而从2015年7月至今,则是“猪没多卖,钱没少挣,现在存栏不多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他忧虑的是,随着猪价的上涨,大量行外资金的疯狂涌入,几乎下一轮的“产能过剩”已经可以预期。

  进口、储备肉开始平衡市场 猪存太久 一样烫到手

  养殖户的忧虑,正在被验证。在需求萎缩的同时,进口供应,在静悄悄地增加。

  一方面,在猪粮比超过8.5:1时,国家就有可能进行冻猪肉储备投放等措施进行相应调控,而现在,这个比例已高达10.5:1。

  另一方面,巴西、丹麦、美国猪价只有5.7元/kg、6.1元/kg、6.8元/kg,进口猪肉到岸价14元/ kg左右,而国内白条出厂价高达25元/kg以上,是进口肉的1.8倍,巨大的价差和丰厚的利润吸引国际上众多国家向中国大量出口猪肉产品。

  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我国猪肉进口17.14万吨,同比增加76.0%,连续6个月单月进口数量超过7万吨,与去年平均每月4-5万吨的进口量相比,最近两个月的进口量超一倍。历史一次又一次地以事实证明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必然下降。永远不存在只涨不跌的有价事物,无论是多年前的君子兰、三年前的寿山石,还是15年的股票,16年的住房,还是疯狂的猪肉。

  而当生猪价格上涨的预期一旦被打破,前期惜售的养殖户争相抛售,猪价断崖式下跌崩塌,承受后果的,还是中小养殖户。

  拿“千元仔猪”去补栏是养猪人的另向“赌博”

  在生猪养殖产业链的上游,产业资本“收割”起来毫不手软。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第12周,三元仔猪的价格大幅上涨,达到46.56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22.9元/公斤上涨103.32%。部分地区30斤左右的三元仔猪已超1000元。

  “千元仔猪”、两千多元的后备母猪横空出世,大型养殖企业赚得盆满钵满,2015年国内养殖巨头温氏实现净利润60多亿元。

  那么,高位接盘的中小养殖户能否盈利呢?

  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仔猪至少要饲养半年才能出栏,大概需要八九百块钱的饲料,以现在超过1000块钱的价格补栏,出栏时每斤的成本就已经突破了9块钱。也就是说,即使是猪价始终维持目前的高位,养猪户也仅仅能够维持成本。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在头均盈利破900元的情况下,也许说什么也挡不住潮水般的补栏积极性,“但‘今年挖坑、后年埋’的道理大家再清楚不过了,越是疯狂的时候越要保持冷静。此时此刻,理性比什么都重要。”

  资本围猎,总是在盛宴最疯狂的时候开始

  而当高位飞行的生猪已经背离了作为消费品的本质,而开始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标的之时,围猎,就在盛宴最疯狂的时候开始了。

  据《中国证券报》统计,已有百亿资金分别在股票、期货市场布局“猪概念”。

  更重要的是,猪肉每上涨30%,将拉动CPI上涨近1个点,而CPI的走势则是决定货币政策走向的参考指标之一。

  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近期在猪价的高位时,认为猪价仍将坚挺甚至上涨的言论还在网络上密集发布与传播,任何唱低猪价的言论都受到质疑甚至攻击。

  其热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去年六月前高歌“一路向钱”的股评。

  2011年,生猪价格暴涨之后,养猪业进入了长达近两年的寒冬。许多养殖户亏本乃至倒闭,没能挣扎到2015年的春天。

  殷鉴不远,不应忘记。(记者 程昭华)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猪周期”迎高点 肉价同比涨64%      2016年03月22日
  • · 卖猪肉的北大才子成百亿富翁      2015年11月20日
  • · 4000点风口猪肉股大涨      2015年07月22日
  • · 趣味十足的猪肉石      2015年01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