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暴风科技31亿“资本故事”回响:游资活跃 机构冷眼

2016年04月07日 10:20    来源: 中国网     李乔宇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网财经4月7日讯(记者 李乔宇)近期,停牌5个月的暴风科技复牌。停牌期间,暴风科技斥资31亿元收购了3家公司,讲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本故事”。除进军影视、游戏、开拓海外业务之外,暴风科技还着力完善DT大娱乐战略布局,同时其布局VR的野心也初露倪端。不过,恰逢1.25亿股股份面临解禁,前述叠加在暴风科技身上的资本故事并没能够拦住机构减持的热潮。

  机构抛售游资抢筹

  3月28日,暴风科技复牌涨停,盘中一度打开涨停板,但随后再度封死涨停。从当日龙虎榜单看,机构逢高减持迹象明显,在卖出金额前5名中机构席位占据了4席,共计卖出8亿元。

  3月29日,暴风科技低开放量,随后股价在游资的追捧下上行,但成交量未能放大。在当日龙虎榜的卖出金额前5名中,仍有4家是机构席位,共计卖出近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对暴风科技的减持或许仍将持续。

  暴风科技日前披露的公告显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和谐成长投资与第三大股东青岛金石投资宣布,在两年之内计划减持占总股本12.02%的暴风科技股份。其中,和谐成长将减持2156万股;青岛金石将减持4.18%的股份,不过目前该部分股权处于质押冻结状态。

  暴风科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公司发布和谐成长与青岛金石两家股东减持消息是为了符合相关要求规定,并不意味着两家股东要立刻减持。

  尽管复牌后有多家机构减持,但仍然有不少游资参与抢筹暴风科技。资料显示,在3月28日-3月31日期间,暴风科技连续登上龙虎榜,且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名几乎全部被游资所占据。

  从买入金额来看,3月29日,进入龙虎榜买入前5名的4家营业部共买入1亿元;3月30日该数字小幅下降,但买入额仍然将近1亿元;3月31日,龙虎榜买入前5名单被游资全部占据,买入金额高达2.35亿元。

  资本故事价值几何

  去年8月,暴风科技CEO冯鑫就曾公开表示,暴风科技未来可能有些大的资本动作,肯定远远超过现在的数量级,可能在100天或者200天内就见分晓。

  如今,冯鑫所提及的时限将至,暴风科技的资本动作也初现端倪。复牌前夕,暴风科技公布并购重组方案,抛出了高达31.05亿元的定增公告,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甘普科技100%股权、稻草熊影业60%股权、立动科技100%股权,收购金额分别是10.5亿元、10.8亿元以及9.75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暴风科技此次所收购的3家公司账面值均不足1亿元。

  此外,三家收购标的公司大幅度增长的盈利预期也引人生疑。具体来看,甘普科技2015年净利润超过2500万元,承诺“2016年净利润不低于7000万元,2016-2017年度净利润累积不低于1.61亿元,2016-2018年度净利润累积不低于2.74亿元”;稻草熊影业2015年净利润2852.08万元,承诺“2016年度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2016-2017年度净利润累积不低于2.4亿元,2016-2018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4.36亿元”;立动科技2015年净利润473.62万元,承诺“2016年度净利润不低于6500万元,2016-2017年度净利润累积不低于1.46亿元,2016-2018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46亿元”。

  对于上述业绩承诺,暴风科技在回应深交所问询函时坦言,若标的公司在盈利承诺期内未达预期,可能导致各交易对手作出的盈利预测承诺与标的公司未来实际经营业绩存在差异。在盈利预测补偿期间,如发生市场竞争加剧或业务发展未达预期的情形,则交易对方存在盈利预测承诺无法实现的风险。

  并购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事实上,热衷于娱乐行业并购的上市公司绝非暴风科技一家。

  日前,唐德影视以现金形式收购范冰冰下属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公司51%股权。资料显示,爱美神成立于2015年7月30日,注册资本300万元。有分析人士指出,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对重大资产重组认定标准进行推断,爱美神100%股权的估值可能会高达8.4亿元,甚至13.7亿元。

  此外,新文化日前也发布公告,拟溢价150倍并购栏目制作公司千足文化。千足文化未经审计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428.49万元,100%股权的预估值为21.6亿元,增值约21.46亿元,评估增值率高达150倍。

  对于娱乐公司被上市公司高溢价收购的现象,深圳中证金葵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旻指出,相对于传统行业,游戏、影视类公司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回报却相对较高。此外,作为新兴消费行业,游戏、影视类公司市场空间巨大,热度正在上升,资本市场会对有想象空间的新兴行业给予较高的估值。

  不过,也有券商人士指出,部分上市公司并购资产50%以上的溢价是小巫见大巫,动辄出现几倍溢价的情况。为了支撑高溢价,高业绩承诺也随之诞生。很多并购资产的业绩承诺与并购前的实际数据“不在一个数量级”。高溢价和高业绩承诺相互“刺激”互相推高,这种情况在文化传媒、游戏等轻资产行业表现更为突出。除了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项目投资产进度等因素外,并购时高溢价、高业绩承诺是上市公司并购资产成绩难以达标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并购资产标的业绩变脸的例子屡见不鲜。以星星科技为例,该公司此前收购的深圳联懋曾承诺2014年至2017年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8亿元、1.5亿元、1.8亿元、2.16亿元。而在2015年,深圳联懋仅实现净利润1.19亿元。再以斯太尔为例,该公司此前定收购的斯太尔动力(江苏)投资有限公司曾承诺,2014年-2016年的业绩为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3亿元、3.4亿元和6.1亿元,共计11.8亿元。而2014年江苏斯太尔并没有实现业绩承诺,2015年度更是净亏损1056万元。

  有业内人士直言,当并购成为演出,企业通过演出就能赚钱,谁还愿意做枯燥的日常管理来耕耘市场?并购潮带来的资本泡沫在经济不景气、市场波动加剧中变得更为严重。“就像演出在剧情高潮之后,观众最终会离开。”

  


(责任编辑: 王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