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竹:在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实现创新发展
2014年9月,北京银行发布智能“轻”网点,着力为客户提供智能服务新体验 左一为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中央全面判断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必由之路,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广大中小银行应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寻找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及改革创新的动力点,加快金融高效流转,提升金融全面覆盖,强化金融精准定位,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充分释放金融活力,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金融服务新需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业发展也迎来新机遇。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居民消费会朝更高层次的享受型需求倾斜,必将创造对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传统行业间的并购重组将会加快,对并购贷款、投行服务需求巨大;此外,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创造大量的信贷需求,还对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提出迫切需要。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金融发展新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国有望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区域布局的平衡,将会给沿线经济带来大量的消费、投资机遇,派生出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如何推动金融机构与政府间融资模式的创新,有效引入民间资本,将成为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重点工作。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金融改革新课题。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枢纽,金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金融改革,可以提高金融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加金融新供给,重塑金融新活力,大幅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供需达到新平衡。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金融改革将加速朝着深水区迈进,包括扩大金融业开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金融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同时金融体系内部也迫切需要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本清源,提质增效,从而实现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有效匹配,具体包括四个层面:
首先,金融体系层面,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不足,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是结构性问题在金融领域的集中体现。经过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源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但对中小银行的作用和发展难的问题关注不足。“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也存在种种不平等竞争,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将面临更严峻考验。因此,应当把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放到缓解经济下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
第二,战略创新层面,提升综合金融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把握产业融合、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从以往单一的“存贷汇”服务向综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打造多功能银行、交易型银行,实现资金链与产业链、交易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在技术支撑上,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探索搭建专业协同、高效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在商业模式上,要创新探索“投贷联动”“债股联动”等新模式,着力解决银行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收益风险不匹配问题,助力创业创新。
第三,经营管理层面,重塑资产负债管理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面,就是要通过提升全资产经营能力,重塑资产负债表,以升级版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升级版的实体经济需求。一是要打通隔阂,形成联动。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统筹管理和集约经营,推动信贷类资产、投资类资产多元发展;与之相配套,银行内部的前中后台管理也要进一步整合调整、加强衔接、优化流程。二是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使资产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三是要科学匹配,效率最优。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着力打造一张“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的精致生动的资产负债表。
第四,未来发展层面,重视金融品牌建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创意聚集、技术升级、品质提升,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面向未来,金融领域也需要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批金融“百年老店”。这是推动中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提升中国金融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现实所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小银行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小银行应当怎么干?
首先,突出一个“创”字,以金融高效流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加强中小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化中小银行信用审批流程、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二是要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通过运用不同产品组合、业务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行业性质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三是要坚决退出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腾挪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国家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落实一个“补”字,以金融全面覆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广“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双基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活动流向“农区、牧区、社区”。二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模式,推动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积极争取林权、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资格,确保实现小微、“三农”领域信贷投放持续增长。三是积极推动银政合作,设立银政企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民生、交通、水利、棚改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注重一个“实”字,以金融精准定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为生物医药、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腾挪金融空间。二是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创新,以“融资+融智”“商行+投行”的差异化服务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三是要加大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第四,恪守一个“严”字,以金融安全可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风险管理,全面防范表内外、流动性以及案件防控等风险。二是要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加强对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集群性风险防控。三是要持续夯实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强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方位加大风险防控督导和不良化解力度。
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第一,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改变“以出身定终身”的分类模式,激发各类银行的创新激情。目前,银行利率已经基本市场化,但是监管分类还没有市场化,还是以“出身”来划分为“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并以此确定市场准入、区域限制,这制约了中小银行的市场化发展。对此,2013年出台的“金融国十条”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银行分类监管,期望加快推进,让各类银行都拥有“出彩”的机会。
第二,加快投贷联动试点,激活创业创新的时代浪潮。“投贷联动”让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收益弥补信贷资金风险损失,是融资方式的一次突破性创新。建议进一步加快“投贷联动”试点,打通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完善法律环境,允许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二是鼓励更多中小银行通过设立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进行“投贷联动”试点。三是完善财税、担保、信用体系等配套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中小银行设立众创空间,实现投融资快捷对接。
第三,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汇聚推动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在金融的供给侧改革中,应更加重视和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坚持按股权说话、对资本监管、让市场选人,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选聘机制和薪酬制度,持续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一批在市场化大潮中成长的优秀企业家,推动企业战略的延续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打造百年老店、知名品牌,助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为北京银行董事长)
(责任编辑: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