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黄荣
备受关注的航空发动机重组事项有了新的消息。3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了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的主要领导任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曹建国任中国航发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方勇任中国航发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上述二人同时不再担任原职。
与此同时,3月2日晚间,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三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表示:中国航发的组建进入实质性阶段,新组建成立的中国航发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航空发动机主要集中在上述这三家公司,涉及22个发动机厂、3个修理厂和621研究所等共46个大小单位,总资产达1100亿元人民币。
三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航空发动机研制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目前全球仅有美、 英、法、 俄、中5个国家可以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虽然中国也位列其中,但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具有典型的“军强民弱”的特点,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预计将于今年首飞的国产大飞机C919,目前仍然吊装的是CFM公司的LEAP-1C航空发动机。
早在2014年年初,就有传言称,中航工业将整合旗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整机研发制造资产,单独成立公司。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
此后,航空发动机资产整合开始步入快车道。2015年10月13日晚间,中航动力、中航动控、成发科技三家上均发表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中航工业告知,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目前正在制定中航工业下属航空发动机相关企(事)业单位业务的重组整合方案,涉及其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中航工业预计不再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两天后,中航重机也公告称,因公司主业与航空发动机产业密切相关,实际控制人正筹划将公司纳入航空发动机整合方案中。
进入今年1月份,彭博社曾报道称,国家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最快于1月底成立,将分散在相关公司的航空发动机业务整合注入该集团。不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的新闻发言人回应此传闻称,暂未收到相关指令。
直到最近,中国航发的组建有了最新一步的进展。3月2日,中国航发主要领导任职宣布完成,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三家上市公司也宣布新组建成立的中国航发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这意味着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正加快“落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军工行业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要领导人任命完成以后,离下一步挂牌成立就不远了,现在只是时间问题”。
涉及46个大小单位千亿元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航重机也公告称或将被纳入航空发动机重组事项,但尚具不确定性。在另外三家中航系上市公司发布最新公告以后,中航重机并没有跟进。
中航重机董秘孙继兵告诉记者,中航重机不参与这次的重组事项。“此前在筹划重组事项的时候,因为我们公司也涉及航空发动机相关业务,所以被考虑进去了。但当时我们也公告了,这个事情有不确定性。”
上述军工行业分析师认为,中航重机没有被纳入重组事项,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股权问题,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的大股东都是中航发动机控股公司,但中航重机的股权比较复杂,控股股东是贵航工业;其二,中航重机不止涉及航空发动机资产的业务,还涉及飞机整机机体、新能源、液压方面的业务。
“所以中航重机没有放入到中国航发里面,也在情理之中。”上述分析师如是表示。而在被纳入中国航发的三家上市公司中,中航动力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整机业务的龙头,成为中航工业发动机整合平台的预期最强烈。公司曾参与国内多个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科研、制造任务,如“秦岭”发动机和“太行”发动机等。2014年6月份,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增加了黎明、南方、黎阳动力三家拥有发动机整机业务的公司,集成了我国航空动力装置主机业务的几乎全部型谱。
中航动控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唯一供应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业务占公司收入60%以上。已与通用、罗罗、赛峰、霍尼韦尔、汉胜等国外航空工业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在航空发动机燃油泵、滑油泵、辅助动力装置的研制中深入合作,不断提升产品国际核心竞争力。
成发科技则主要生产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产品体系包括军品和非军用航空发动机衍生产品两大部分。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航空发动机主要集中在上述这三家公司,涉及22个发动机厂、3个修理厂和621研究所等共46个大小单位,总资产达1100亿元人民币。
上述分析师表示,中国航发成立以后,预计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也将出台,该专项投资规模达千亿元,用于支持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此前,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在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中,工信部今年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启动实施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