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 月 2 日, 2016 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在“对话新国企·加油十三五”系列两会网络访谈中解答了新国企“新”在哪里,并表示,改革创新是国企的动力,而改革的关键是引入市场机制。他认为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结构性调整,而央企是整个行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排头兵。本次访谈由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特邀主持。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
管清友: 聚焦改革新趋势、挖掘发展新动力,大家好! 2014 年全国两会以来国资委新闻中心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对话新国企的系列网络访谈,今天是本年度对话新国企的第一场访谈,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先生。宋总你好。
嘉宾宋志平: 管教授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新型国企新在哪里
管清友: 我们此次主题是对话新国企,首先跟宋总探讨一下什么是新国企,新在什么地方?从中国建材的角度,这些年在打造新国企上有什么实践和思考?
宋志平: 我常讲此国企非彼国企,今天的国企和 20 年前的国企有很大的不同。那么,究竟新在哪里?
我觉得首先是体制、机制上有重大变化。就像中国建材,现在其实是一个有限公司。 10 年前进行了董事会试点后,中国建材已不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企业法下的国有企业,而是公司法下的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而且这些国企绝大部分都进行了上市改造。现在中国建材大概有 80% 的资产是在上市公司里,下面有 6 家上市公司。从整个国资委所辖的央企来看,上市的资产大概也都在 80% 左右。也就是说,今天新型的国企,实际上大部分都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造,甚至都是上市公司,这与传统理解上的国企是不同的。
再有,企业内部机制上也有很大变化。如薪酬制度改革,以前国有企业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如今这些问题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同时从整个定位来讲,过去的国企可能无所不包,遍布各行各业,现在国企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国计民生或者一些大的行业里面。而且现在的国企,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参与国际竞争,与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起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的跨国公司来进行角逐,来提升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今天说中国的国企应该是指新型的国企,当然新型国企仍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了这些年的改革和创新,已经不能和过去的国有企业同日而语。
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使命
管清友: 体制机制、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应该说确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取得的成绩大家也有目共睹。但我们也很好奇,如果说一些垄断性质的企业,可能随着体制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会产生非常大的增量,那么从处于市场化、竞争性非常强的中国建材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您是怎么领导实践的?
宋志平: 与那些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不同,中国建材是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因此,常常有人会问,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国企的意义是什么?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国企怎么做?
我认为,国企的历史使命,不仅在国计民生方面,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国企也有其重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完成国家产业的方针政策,推进产业的变革。
大家都知道,建材行业是个充分竞争,且多、散、乱的行业,但是中国建材这些年做了一些工作,担负起了所应承担的使命。
第一,引领了企业转型升级。不管是在建材行业,还是淘汰小水泥、小玻璃等工作中,中国建材都是引领者。中国建材有 13000 名科学家, 13 家院所,现在中国建筑材料行业里面提供的建材技术基本都源于中国建材的这些科研机构。
第二,中国建材对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使一家一户的小企业,变成了今天的中国建材。现在中国建材的水泥产能世界第一,有 4 亿吨;中国建材石膏板产能是世界第一,有 20 亿平方米;中国建材玻璃纤维产能世界第一,有 120 万吨……所以我就觉得,在整个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方面,还是在行业整合和联合重组这方面,中国建材都肩负着很重的历史使命,而且我觉得也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
第三,像中国建材这种企业的混合所有制,不再是纯而又纯的、过去的那种国有企业的概念,中国建材和社会资本的混合度很高,我们的净资产有 1/3 来自于国有, 2/3 来自于社会资本,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高度的社会化的国企。我想讲的是,在国企,在充分竞争领域里,在我们整合这个行业的同时,其实也吸引了社会资本,实现了共同发展,而且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纯而又纯的国企机制,变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规范的、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
管清友: 我们也看到很多央企基本代表了其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特征,包括规模、人员、技术水平,所以大家对中国建材也充满期待。
中国建材转型升级三曲线
管清友: 转型升级既是国家的战略方针,也是企业实实在在要做的,因为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建材在转型升级方面是怎么做的,未来有什么打算?我们看到建筑建材行业需求量很大,既要改造旧的,又要建新的,这个规模非常庞大,那么怎么样在建材行业里实现转型升级?
宋志平: 中国建材市场是非常庞大的,就拿水泥来说,去年中国整个的水泥市场销售量仍达到了 23.5 亿吨,占全球的 1/2 以上,也就是说一半的市场都在中国。
以北京为例,最近北京的房子又变得紧俏了,但是北京的地铁建设与日本东京相比,真是差了很远。东京和北京的地铁图一比,令人触目惊心,就觉得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现在雾霾问题、城市汽车拥挤问题,其实都与我们地铁不发达有关。最近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召集我们开会,探讨建设地下管廊。法国人两百年前的管廊硕大无比,而我们现在管道只是埋在地下。就拿这两项工程来看,得需要多少水泥。中国农村现有 300 亿平方米的农民保有住房,这些房子大多不抗震,也不节能,都需要改造。
所以说中国的建材市场,一是规模大,二是市场延续性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低端产品比较多,而且会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大家一想到污染,首先想到钢铁,然后就是水泥。我记得曾说过,每次都为雾霾感到自责,网上说水泥大王开始自责了,其实这是心里话。但是现在的水泥变化很大,例如中国建材搞的新水泥工厂,可以做到排放烟囱看不到烟的,氮氧化物的排放、二氧化硫的排放可以达到欧洲的标准,水准很高,甚至可以做到近零排放的标准。
不过这个行业还存在着不少不达标的小企业,需要转型升级,而中国建材又是根植于这样的行业,因此中国建材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大。去年《经济日报》和《中国建材报》对中国建材进行了系列报道,叫做“中国建材的转型之路”,通过 12 篇文章讲述中国建材怎么转型。实际上,中国建材转型做了两件事,一是传统的,例如水泥行业转型升级,淘汰小立窑,淘汰落后的产能,然后变成新型干法的先进的产能。最近我们在山东泰安做了一条工业 4.0 智能化水泥生产线,从原料开采,到最后包装,全程智能化,可以做到无人值守,这也是全世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一条生产线,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做得非常好。也就是说,在水泥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做到既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又能满足排放的要求和限制。
大家想到中国建材很容易就想到水泥,因为中国水泥产量有 4 亿多吨,全球最大,然而,中国建材远不止水泥,这几年大力发展了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现在企业里叫第二曲线。第一曲线,就是水泥、玻璃,比较传统的领域。在新型建材领域,石膏板产能全球第一。中国这么多建筑,想少用砖、少用水泥,就得用石膏板,正好可以消化掉电厂的脱硫石膏,形成非常好的建筑材料。再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这些增强材料,其中我们的玻璃纤维产能也是全球第一,超过了美国过去最大的公司欧文斯康宁。
还有 TFT 液晶显示板,过去都是美国的康宁和日本的旭硝子垄断这个市场,现在中国建材打破了这一垄断,我们的电子薄玻璃能做到超薄 0.2 毫米,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还有碳纤维,过去也被西方垄断,现在我们也用自有技术,做 T700 、 T800 ,实现千吨线的大规模生产,这在以前无法想象。
再有工业化的新型房屋,就是用工厂化方法进行生产,现场组装,完全是智能化的房屋,英国人、西班牙叫 smart house 。下一步中国建材要在新型房屋方面,就是建材集成上下大工夫。中国现在走出国门的有高铁,有水利水电、核电,我想我们还要再推出一个品牌就是中国新型房屋。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建这种新型房屋,发达国家转型升级,也需要新型房屋。中国建材在英国爱丁堡附近建设了两个绿色小镇,是满足年轻人创业需求的创业城,它将太阳能、风能等各种新能源利用起来,实现了零能源,现在叫做加能源。接下来英国的 30 多个绿色小镇都将由中国建材承担;西班牙也正在筹建,由中国建材去提供两个绿色小镇。
之所以将之称为第二曲线,就是因为后来有新的增长点。随后我想到了第三曲线,后面中国还要做什么?就是技术服务。前面提到过我们有 1.3 万名科学家,过去是为行业和自己企业做研发,下一步我认为要把研发做成产业,要形成开放性的平台,做技术服务,为全世界、各行各业服务,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包括大数据、大的检测中心等。
所以,作为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过去做建材贸易,用的是传统的办法,现在我们做了海外的 EPC ,就是做装备安装的,现在叫做智慧工业,备件等都是网上供应,连接了全球的水泥厂、玻璃厂。比如我们做的易单网 , 其实就是全世界的建材物流网。中国建材的分拨网,在海外建一些海外仓,通过网络直接把中国的建材产品销售出去,网上结算……最近我们又在把全国的码头港口所用的大宗物资联网起来,形成中国建材整体和这些码头合作的网络,我们叫大宗网。所有这些都是在用新的业务形态,用创新的方法进一步改变传统建材产业过去的格局
我觉得中国建材这些年的发展,从过去国资委成立时只有 20 亿的销售收入,到现在我们每年有 2000 多亿的收入,连续 7 年在国资委是业绩考核 A 级企业,连续 5 年进入世界 500 强,去年排位在 270 位。这些年发展究竟靠什么?当然一方面离不开中国国家经济成长的大环境。我们自己看,来源于在国资委的领导下,中国建材一路的改革创新,如果没有改革,中国建材不融入市场,如果中国建材不进行股份制改革不上市,那没有今天。如果中国建材不创新、不进行转型升级,如果老抱着过去的老技术、老产品,中国建材也没有生命力,不可能连续 7 年在国资委成为 A 级企业,因为传统行业充分竞争领域的企业,你想在国资委是连续 7 年 A 级非常之难。
管清友: 说到这些,我忽然想到一个对比,什么叫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科技企业?拿麦当劳薯条生产与电脑生产相比,你会发现做薯条的过程是完全智能化、机械化,而且它的附加值非常高;相反做电脑看起来技术很高端,实际上它的附加值很低,所以我们怎么比较所谓传统行业或者高科技企业?我想最后还是看有没有更高的附加值,或者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附加值。这样从产品模式、技术,到您刚才讲的第三曲线,就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要有一个转型。这些年确实在中国建材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结构性调整
管清友: 我们知道现在中央层面已经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之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首要解决的就是很多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当然过剩的产能和落后的产能是两个事情,但在建材行业确实存在很多落后产能,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从中国建材的角度,您觉得和供给侧改革有关的,哪些事情需要做?是不是也会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去做一些整合?在行业内企业的整合?在产品结构上做一些调整?
宋志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调整。我们就拿水泥举例,它的结构性究竟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中国现有的水泥产能大概 35 亿吨左右,如果包括在建的和建完之后的可能产能,总产能将达到 40 亿吨。而我们销售量去年是 23.5 亿吨,前年 24.8 亿吨,也就是说, 2014 年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说大概有 60% 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有 40% 左右过剩。
中国的产能过剩是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为什么?一是前几年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时,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也进行了高速扩张,如钢铁、水泥等。记得 2009 年 4 月时,我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 4 万亿为了拉动经济,给我们基础原材料一个重大的机会,但是我们不要再做产能的扩张了,不然这个阶段性的拉动结束之后日子会很难过,但当时大家脑子都很热,也没有人听得进去,造成现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那么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价格战,企业没有利润,就会拖累银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要治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是需要配套政策,二是大企业要带头,包括行业协会的出手,来共同采取措施。这不是哪一个人就能改变了的,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观念上解决,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我们不能再搞中低端的扩产能,不能走这种发展模式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的产业,一些中高端的技术产品上来。
第二,我觉得还要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必须要做,而且不伤筋动骨,比如水泥,过去那些年中国建材带领整个行业淘汰 6 亿吨小水泥,中国建材有个 “ 第一爆 ” 就是把 9 个小立窑水泥关掉,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报,带领了那一轮淘汰。现在中国建材又在引导整个行业淘汰 32.5 低标号水泥, 32.5 水泥全世界都不用,现在 42.5 水泥大概占 50% , 52.5 水泥、 62.5 水泥,占 50% ,就是高标号增加强度,减少用量。可是我国 32.5 低标号的水泥还占到 50% 以上,所以这就会引起很多建筑使用寿命短,所以你拿到的房产证是 70 年,可是很多使用寿命只有 50 年。中国建材已经向建设部、工信部都提出,要及早取消 32.5 标号水泥,包括一些小水泥厂、小粉磨站。
第二不要新建了,不能边淘汰边建,不然,过剩永远解决不了,过去我们提出来不要新建,现在提出不要新增了,新建和新增实际上是不同的,新建是再建厂了,新增是淘汰的量搞等量置换、异地置换等等,很多的名堂,实际是偷梁换柱,实质还是要建新的工厂。最近我们也跟有关部委写了报告,就是不要再新建了。
既淘汰一些产能,又把住进口关不新建了,这两方面做好,事情就好办了。怎么办呢?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由这些大企业再去间苗。什么叫间苗?就是过剩不只是指落后产能,先进产能可能也过剩,像一个地方建了很多条高速熟料基地,现在要重新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工厂也要关掉。但关工厂是挺难的事情,过去建设的漂亮的花园式工厂,对不起今天产能过剩了,怎么办?我 10 年前在日本考察的时候,发现日本有的大型水泥基地,三条大型水泥线非常之壮观,但都关掉了,锈迹斑斑,当时我们正在建工厂,看了很可惜! 10 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也走到这样的进程。所以我想说过去建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后来收工厂还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关工厂,还是为了经济效益。今天我们建工厂反而破坏生产力,关掉一些厂,让这个产销平衡,反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挥。
所以中国建材在引导这个行业进行联合重组。过去中国建材重组之前,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即前十家企业在市场占有的比例只有 16% ,经过这几年中国建材的引领,现在行业集中度是 53% ,但是发达国家是 80% 。过去钢铁、煤炭都比水泥市场好,现在相反,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中国建材在行业进行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使得行业集中度提高了。
所以供给侧改革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关键是下决心,我觉得中央现在下了决心。
当然配套政策要跟上,比如我刚才讲的淘汰,还有联合重组要不要支持?要不要在融资上、利息上、税收上,给那些联合重组的大企业支持?这就是政策层面。中国建材这样的大企业,在行业里曾宣誓,要做到五个带头:第一,中国建材带头淘汰落后;第二,带头不新建工厂;第三,带头联合重组;第四,带头错峰生产;第五,带头不打价格战。所以一个行业里有没有领袖企业,有没有领袖企业把这个事儿想清楚,带着大家进行这种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转型,这个置关重要。
所以,中国建材作为一家央企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为行业为国家作贡献,甚至有时候牺牲了一些企业自身利益,比如在联合重组我们实际融了不少资,财务费用也很高,但是改善了环境,环境是大家共同享用的。那些没有去搞重组的,他的财务成本低,反而他更多赚钱,中国建材反而要多付出一些成本,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正确的,要有人做,那谁来做?
管清友: 这是央企的责任,要承担三大责任。
宋志平: 对,要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我觉得中国建材在整个行业去产能、结构性调整里面,责无旁贷。过去这些年中国建材一路过来就是这么做的,包括刚才讲的转型升级,中国建材也是把技术给整个行业用,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建材集团这 1.3 万名科学家研究的技术给了全行业,并不是中国建材独享。所以我觉得央企在整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也是在做排头兵。
管清友: 现在国际上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中国产能过剩有一些特定原因,但实际上发达经济体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一定要经历一个市场出清的过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其实建筑建材行业,整个资本市场也非常关注,大家也在关注中国建材的一些动向,我们也特别期望在供给侧改革过程当中,中国建材能够在行业当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
改革的关键是引入市场机制
管清友: 我们可能要探讨一下在具体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做法,中国建材是混合所有制和董事会建设的双试点,这在央企里也是非常少见的,应该说是中央、国资委对中国建材的肯定。下一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董事会建设这些层面,或者说在整个公司治理方面,面临供给侧改革新的背景我们准备怎么做,有什么打算?
宋志平 : 中国建材在 2014 年 7 月 15 日被国资委列入双试点企业,一是搞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一个是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应该说这一年多来,中国建材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在积极的开展试点工作,两个试点方案也都经过国资委批准了,我们正按照试点方案在向前推进。
有几件事情还是很有进展的。比如在推进规范化的混合所有制方面,开始大家热度很高,后来担心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担心党建工作会不会削弱。中国建材的试点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回答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中国建材在规范的混合方面,对三家上市公司加大了规范的混合力度。一个是北新建材,北新建材过去是一股独大的公司,就是除了我们国有股剩下的都是散户,但是现在在股东方面,引入了非公资本的一些股东。这样的话,既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盈利,同时也进一步使我们这个企业更加多元化,使管理更加规范。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是不好的模式。
如果没有几个核心股东,完全是散户,这样这个公司也会不稳定。所以我赞成有那么三四家这样的股东,剩下的是散户,在这个公司里形成一定的制约,形成一定的制衡,这是好的模式,所以北新建材也好,中国巨石公司也是这样的。我们方兴科技是做 ITO 导电膜、新材料(包括做模组)的公司,最近引入了深圳的国显作为股东。我们有非常好的效益,关键是打通了产业链,这三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建材混合所有制试点的重点,我们希望还是以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为主进行混合,这样容易规范。现在北新建材这家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建材上市公司,效益非常好;中国巨石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纤公司,效益也不错;方兴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也就是说,我们用规范化的混合促进我们试点工作,这是非常好的。
第二,我们进行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其实过去中国建材用了一些职业经理人,我们二级、三级企业都采用了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国有企业转化的,还有一种是社会招聘的,第三种是混合所有制过程中进来的所有者。这样三种成分里面过去一个过渡的时间,现在需要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所以现在我们在推进整个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建设,包括培训工作,包括考核工作,我们希望在职业经理人这方面有所进展,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就是公司制改革。
公司制实际上核心理论是委托代理,过去这些年我们都成立了董事会,包括外部董事这些都很好。但是董事会成立只完成了委托代理的一半,还有一半是职业经理人,如果不完成职业经理人,就只完成了委托代理的一半,过去给国资委领导多次汇报我讲到这个问题,其实董事会做完之后紧接着要进入职业经理人,这一关绕不过去,我们现在必须全力以赴地推进职业经理人建设,这样委托代理就成了闭环了。
第三,就是落实董事会职权。董事会授给我们六项权力,这些权力包括战略制定、经理人员的选聘、工资总额等等。过去国资委限制主业,好处就是防止这些企业蛮干、盲干,同时突出了企业的专业性,但是这也限制了企业对新机会的把握,而且过于专业化,使得企业在经济周期性下调时没有对冲。
例如,宝钢在做钢铁业务的同时进入金融和房地产业,这几年在钢铁全行业亏损时仍有不错的盈利;而有些钢企业只是顺着钢铁产业链延伸,没有其他业务对冲亏损,日子就比较难过,因而有限适度多元化是有必要的。所以中国建材增加了一个业务就是新能源材料,为什么选择新能源材料?因为风力叶片是全国最大的供应商,它是用复合材料,用碳纤维、玻璃纤维做的,是我们的产业延伸。
我们还做了 CIGS 铜铟镓硒光伏事业,全额收购了德国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厂 Avancis ,也收购了西门子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研发中心。现在我们已经成了全球在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导者。目前我们在中国也在开始进行吉瓦级的生产线的建设,进入到了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跟玻璃有关,也就是在玻璃上涂上一层就可以发电,而且发电效率也很高,就不再需要多晶硅和单晶硅。所以,现在国资委的落实董事会职权实际上给了我们董事会很大的权力,下一步围绕着职业经理人等也要进行试点
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资委 “1+N” 指导意见,加上细则陆续出台,现在我们有顶层设计了,过去我们改革叫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现在有了这个《指导意见》非常好,它是一个纲领,又出了一些细则,细则是实操的边界,边界到底划在了什么地方,剩下的是由企业做。否则再出指导意见和细则,没有企业的能动性、首创精神结合也是推不动的,所以,我觉得眼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是把顶层设计和企业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1” 顶层设计陆续出台, “N” 也陆续出来,国资委的说法是 2016 年把 “N” 所有的都出来,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遵从的纲领和规定都有了,那剩下的就是企业做了。最近国资委推出了新一轮的试点,过去是四项,新一轮是十项,中国建材也在这十项试点之中,我们排队也排在这之中。
中国建材过去这十几年,一直靠改革和创新发展过来,展望未来,尤其现在新常态,其实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改革和创新,缺一不可。
管清友: 确实还得不断探索。
宋志平: 我觉得国企改革核心还是机制,机制这个问题其实有三点:第一,就是真正的让所有者到位,这很重要,过去我们有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所有者究竟怎么到位,这是核心。
第二点,发挥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归根到底是企业家带领下的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家,企业很难有活力。我们国有企业怎么产生自己的企业家,怎么来支持和保护这些企业家的热情?需要容错机制,只要他不是自私自利,因为有些事情大家看法不一致,未见得他都错了。
第三点,我们要建立让这个企业的利益、员工利益和管理层利益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企业利益和管理层和广大员工没有关系,这个企业的机制就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可能我们归根到底还是要围绕着习总书记讲的,我们改革归根到底是要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最后我们还要增加国有企业的控制力等等,也就是扩大国有资本的功能。这些其实都很清楚了,那么在做的过程中,要把企业的内核就是机制装上,国有企业是有优势的,但是只要把市场化的内核装进去,完全形成新国企,更新的国企。因此说, 改革的关键是引入市场机制 。
改革是一个细致活儿
管清友: 您刚才提到的落实董事会职权的试点广大网友特别关心,想请您在试点工作的事情上再多介绍一下,现在的困难主要有哪些,成绩有哪些?下一步您觉得突破性的进展体现在哪儿?听了您刚才的描述,我觉得充分的授权、充分的理解还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企业来讲是建立核心的激励相容的机制。在 “1+N” 模式大的框架下,现在应该说顶层设计很清楚了,那么从您个人的角度,从中国建材的角度,您觉得 首创精神在哪些方面还要做探索 ?
宋志平: 其实改革是一个细致活儿,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国有企业改革这件事情,既不能急于求成,但是也不能畏缩不前,应该一步一步的稳步向前推进。应该说过去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企业去做,然后总结,这是讲的过去,上一轮改革。现在我们的改革是有了顶层设计,就是把大的方向、目标、原则,包括边界等等这些都定好。应该说现在的改革和过去的改革相比更有法有章可依了,环境也更好了。
但在整个的改革过程中有没有难点,困难是什么?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在认识上,因为有一种人认为,国企不需要改革,国企的机制就是这个机制,天经地义的;还有一种认识,就认为反正国企怎么改也改不好。
这两种都是极端的认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要有一定的国有企业、国有经济,而且我们国有企业是可以和市场相容的。过去这段时间证明我们可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改革要做的事情。这是认识上的问题。现在无论从《指导意见》也好,各项细则也好,实际上是要解决这些认识,就是我们一定要树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首先得有信念,如果信念都没有这件事情很难做的。
第二个要啃硬骨头,所谓硬骨头是什么?就是那些关键问题,比如我们要市场化,就必然会和市场的资本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里面,可能产生大家所说的流失、监管不利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加强,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规章制度,让它透明化,有据可依,这个事情不能说因为有这个问题就不做了,恰恰是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前进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党的建设。我们现在通过在改革过程中怎么能够加强党的建设,比如像中国建材,过去我重组了那么多的企业,其实过去多散乱的企业很多党组织并不健全,我重组以后建立了几十家党委,把党组织完善健全了,现在中国建材 18 万名员工中有 3 万名党员。
管清友: 转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
宋志平: 其实企业里,包括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党建工作做得都非常好,在地方上都是模范的,关键是说在做这场改革的时候你心里要有这跟弦,要把这个工作同步推进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职业经理人的选聘问题,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企业归根到底还是要用职业经理人,让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这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道路。现在我们是在从下往上做,从底下企业职业经理人化,逐渐做到股份公司职业经理人化,然后再做集团公司职业经理人化。也就是说,在我们董事会是出资人派驻的,是国资委派驻的,不管是外部董事也好,内部董事也好,专职董事也好,这都是国资委派驻的。但是经理层面可以是董事会去聘任的,当然聘任有多种方式,不见得都得是社会公开招聘,也有的在企业内部选拔的,也有通过猎头公司寻找的,从全世界跨国公司来看,实际上这些职业经理人一方面他们在流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非常重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的培养。
所以,我感觉到下一步中国建材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会全级次的进行,中国建材是在一层一层的职业经理人指导下去做,这些职业经理人有操守、有能力,我们对他也有约束,做不好走人,做得好涨工资加薪,是非常之市场化的。
所以,我觉得改革是个细致活儿,都要认认真真地想周到了。还好现在有 “1+N” ,再把试点抓好,踏踏实实的前行,国企的改革这项工作是完全有把握做好的。而且经过这场改革,新国企在 “ 新 ” 字上会更新,在过去的基础上会做得更好,衡量我们的就是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效益是在行业里比,要跑赢整个大势和行业。
管清友: 您在企业层面把新国企的内涵延展的非常清楚了,应该说也给其他央企、其他国有企业,甚至民营企业,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的经验。这些年我们也非常关注中国建材,包括您本人,大家还是非常认可,也期待在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当中,中国建材能够有更好的模式、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技术贡献给国家,也贡献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