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和A股市场剧烈波动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让一些“看空中国”的学者似乎又找到了“证据”。持“硬着陆”观点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远比预期更糟糕,且表示“宁愿对中国过度警惕,也不会过度乐观”。不过,多数海内外学者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调整期,而且深受全球经济疲软之苦。目前影响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的因素很多,只基于短期的波动和困难就判断中国经济将“硬着陆”,无疑是武断的。
金融波动原因复杂
“影响股市和汇市行情的因素历来很多,对监管层调控管理技巧的要求也非常高,需要随行就市、宽严适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监管手段通过许许多多的复杂案例才得以积累。相比之下,我国监管还处在一个拥抱市场、摸索经验的阶段,所以一方面政策本身不可操之过急,另一方面我们看待政策时也不可求之过急。”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在评价近期金融市场波动时对本报记者表示。
那么,金融波动是否预示着中国经济“硬着陆”呢?德国财经网报道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股市的巨幅波动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它可能更多反映以散户为主的中国股民的一种情绪和担忧,包括对美国加息、地区局势等因素的不安。该报道称,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是唯一真正实施经济改革的大国。
尽管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转型的烦恼”,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药方所蕴含的实质利好同样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多相一致,负债率过高则将带来潜在风险。中国在执行近期经济任务时,不仅会考虑到去库存带来的短期冲击,也会注重创造新的供给、需求,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补齐短板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转型并非一日之功
韧性好、潜力足、政策准、回旋余地大……对中国经济而言,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过,正如先学走路才能会跑一样,中国经济“旧常态”所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决到位。
“很多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心理恐慌问题。因此从我们自身来讲要呵护市场,培育新生动力,对海外观察者来说则需要对中国经济保持耐心,不能因为短期或局部的变化而急躁武断地给整个中国经济下结论。”张铁刚强调。
法国《回声报》报道称,在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里,这样的经济转型不可能一帆风顺。西方应习惯中国经济出现的暂时性紧张,不应沉浸在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绝对悲观情绪中。
与此同时,外部经济形势亦将深刻影响中国。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就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分化加剧,已经告别了上一轮增长周期,在旧有框架下达成全球经济再平衡几无可能,这无疑会造成中国经济的外需疲弱。
该报告认为,中国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简单照搬美国的“里根经济学”,也不是彻底抛弃“凯恩斯经济学”,而是一场特色鲜明的中国实践,即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改变内部供需结构的不匹配。在这一过程中,尽管短期将出现“关停并转”的阵痛,但长期将使中国经济的积极因素日渐增多。
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转型阵痛不足为惧,新生动力正露端倪。以IT行业为例,2015年1—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8217亿元,同比增长亦高达16.2%。
“硬着陆”观点之外,更多海内外学者还是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表示乐观。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斯蒂芬·罗奇认为,人民币汇率和股市的波动让市场对中国疑虑有点过头,强劲的就业数据正勾勒出一幅更为正面的景象。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中欧研究所傅立门教授则表示,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未来供给侧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使资源流向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因此尽管短期内传统行业增长会削弱,但长期看中国经济的效率会提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预计,在“二孩”政策拉动消费的作用开始显现、房地产投资开发速度止跌回升、前期积压的固定资产基础性投资项目逐步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201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或将迎来一个“U型”回升。
“只要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让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苦练内功,让我们的市场经济更加成熟,那么中国经济从中长期来看仍然具有非常可观的竞争力和想象空间。”张铁刚说。(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