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蒋光祥:熔断机制需要进一步的配套规则进行帮扶

2016年01月08日 08:09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熔断机制的代价再次显现,2016年1月7日市场又一次出现了千股跌停。从9点33分开始,A股几乎呈直线下跌,中途基本没有震荡。触发5%熔断阈值并恢复交易后,跌速进一步加快。

  ◎蒋光祥

  熔断机制的代价再次显现,2016年1月7日市场又一次出现了千股跌停,跌幅超过9%的个股达到2198只。从9点33分开始,A股几乎呈直线下跌,中途基本没有震荡。触发5%熔断阈值并恢复交易后,跌速进一步加快。

  按沪深交易所昨日上午发布的公告,实际交易时间仅15分钟。这一单日下跌速度,已令2015年中股市大幅动荡中的单日走势相形见绌。合计2个交易日、4次熔断场景的出现也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市场下跌幅度在接近5%、7%大小两个阈值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担心熔断生效而恐慌性地抛售,从而加速触碰熔断阈值。

  就事论事,就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熔断机制可能还需要若干外在力量的协助。

  首先在于阈值的设定,熔断机制虽然与去杠杆过程引发的千股跌停,以及优先级资金止损盘夺路踩踏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其一级阈值与二级阈值仅相差2个百分点,差距设置过小的弊端已经显现。越临近熔断,越有黑洞漩涡效应,正常的交易频繁被中断,这显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情景,某种程度上也拒绝了当日股市“深V”回转的可能性。毕竟,根据历史数据,A股几乎每25个交易日就有一个交易日波动幅度超过5%。

  其次,熔断机制仅仅类似于疾病的预防,根源还是在于身体是否强健,否则预防措施再周到,也难免病痛不断。

  2016年1月7日在股市再次熔断提前收盘后,证监会紧急发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这是及时之举,伴随着2016年1月初减持禁令到期,根据相关测算,来自于大股东和高管的限售股解禁规模将超万亿元,这并不是几个熔断所能阻挡的。这也侧面凸显了2016年1月6日兴业全球基金专户投资经理吕琪“建议客户赎回,今年本人管理产品大概率不能赚钱”的郑重提示的“良心”。虽然其紧接着又替公司做了舆情上的更正与维护,但这对稍有资历的股民基本无效。毕竟公募基金的专户与私募类似,追求的是绝对收益,操盘理念不容小觑。

  再次,熔断时代,抛压大、熔断快。熔断与之前市场调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达到熔断阈值后便暂停交易,这对于后续资金来讲,无论是自救还是抄底都无济于事。7日从沪深300的不少权重走势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个股均有资金在试图拉升,但瞬间的抛压太大,令股价迅速下跌,随后沪深300触发7%阈值,暂停交易。换手率无从谈起,交易量毫无疑问也是地量。那么独木难支的熔断机制,是否能够配合换手率、交易量上的设置来进行微调和优化?

  最后,不得不提股指期货当前的受限。因受2015年股市震荡影响,沪深300指数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从最高20万手以上降至目前的2.8万手,主力合约日成交量从最大288万手下降至目前的1.5万手。大量机构投资者因为开仓限制被拒之门外,散户投资者因为40%的超高保证金率也无法参与,短线投资者在开仓限制和超高日内交易手续费的双重压力下失去交易空间。这让熔断机制下的A股市场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这非但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未来A股还可能加入MSCI指数)的开放前景不符,也让希望可以对冲风险的投资者失去了一个最主要的避险渠道,极端情况下又加剧了熔断的压力。

  归根到底,在一个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实行与以成熟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一样的熔断机制,到底是稳定市场还是加剧恐慌,往往寓意已经超越了制度本身。就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熔断机制需要帮手。

  (作者为公募基金从业人士)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指数熔断机制暂停实施      2016年01月08日
  • · 多重原因致二次熔断      2016年01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