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激动的2015年已经远离,展望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又将迎来大变革,注册制、战略新兴板推出在即,而深港通、沪伦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互联互通)等重大国际化举措有望加速落地。2016年,基金行业又将迎来那些变化?产品创新与规范又将如何演变?
基金互认令人心动
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连下数城,给基金行业也带来了不少利好。12月18日,备受期待的内地与香港互认基金正式启动。当天,中国证监会正式注册了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香港证监会也于同日正式注册了首批4只内地互认基金。
而从2016年1月8日起,由深交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两地基金业界共同推出的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服务平台将正式上线。
基金互认服务平台的上线,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将进入常规阶段,基金业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基金互认是好事,说明我们的产品也能被海外的成熟市场认可。可以想象我们基金产品以后就是对全世界投资者开放,发展潜力巨大。”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外合资基金从业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们公司也在做准备,为此已经不短时间了,没能争取到第一批有点遗憾。”
业内人士分析,互认基金的正式注册,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引入境外证券投资基金,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及更加多样化的投资管理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境内基金管理机构学习国际先进投资管理经验,促进基金行业竞争。
另一方面,这一举措有利于吸引境外资金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为各类海外投资者提供更加方便的投资渠道,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境内基金管理机构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
不过,也有基金从业人士认为,对于互认基金不应盲目乐观。“目前基金互认还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时间验证。”一位基金研究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基金互认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对于国内基金市场不会带来大的变动,“毕竟海外资金投资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互联网销售成潮流
近年来,随着基金业务模式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基金销售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格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曾为货币市场基金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那么在2016年,基金的销售渠道是否会加速“触网”呢?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年中,基金销售渠道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上述不愿具名的基金从业人员分析指出,未来基金销售还是以银行为主,但线上的销售增加是趋势。
他同时向记者指出,未来基金销售将会侧重于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我们市场层次不多,因此产品层次也不丰富。投资者一方面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基金公司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开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业内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了针对客户群的大数据基金。2015年,大数据基金累计发行10只,另有10只产品上报。对此,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认为,大数据产品发展空间巨大,将提高投研能力,拓展信息挖掘的广度、深度和效率;同时,基于数据的投资可以认知和刻画客户需求,在产品开发上,更可以精准定位客户。
而在上述基金从业人员看来,大数据基金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我始终认为销售也是要有针对性的,但目前国内的基金产品设计更多还是针对市场趋势,而不是针对客户群。”这位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
而周晓明分析,未来基金销售渠道将会产生三个分支:一是以便利化、低成本为主流的在线销售模式;二是以个性化、定制化为特征的顾问式销售;三是传统以佣金为主流的销售模式将会渐渐萎缩。
产品创新继续深化
2015年上半年股市红火,大量资金借道基金入市,无论是新成立的基金数量还是首发规模,都远超之前各年。而基金产品的创新也经历了一段繁荣期。那么,未来2016年基金产品还会出现哪些新的方向呢?
分级基金指引落地或许会成为2016年的一个大概率事件。分级基金在2015年大起大落,目前有近200只分级基金排队等待审批,亟待监管新规则指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分级基金是非常好的创新产品,但在2015年的股市震荡中饱受争议,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的缺失。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分级B的交易门槛,同时积极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推广,完善风险提示机制。
“希望新的监管规则能完善风险提示、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准入等分级基金规则。不要再发生投资者因为认知不够、盲目投资导致悲剧上演的事情。”一位基金公司研究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而另一方面,随着基金种类和数量的快速增长,政策逐步放开和私募FOF(以基金为投资标的的基金)发展壮大,公募FOF推出时机也逐步成熟。但业内人士指出,应避免FOF的多重收费、同质性高、利益输送等问题。
“基金产品多样化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上述基金从业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