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股市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行情,公募基金作为投资这些市场的工具,伴随着市场的跌宕起伏也是精彩纷呈。
基金规模:二季度逼近7万亿
剔除掉ETF联接基金,2014年以来公募规模逐步增长,今年二季度因为牛市,规模接近7万亿;但因为615去杠杆以及811汇改后的两波下跌,导致三季度规模下降至6.72万亿的水平。
产品格局:货基占比超5成
货币基金提升明显。今年二季度2.55万亿、占比为36.45%,三季度3.87万亿、占比超过5成、增长至57.60%。随着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叠加股灾导致风险偏好下降,呈现出资产荒的现象,投资者更多的将资金转移至货币基金,做现金管理。
股票型基金:大量转为混合型
2014年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了股票型基金需要将其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该规定从2015年8月8号开始实施。股票型基金迅速缩水,二季度股票型基金占比14.22%、三季度股票型基金占比8.49%。新规则下的股票型基金工具性更明显。
打新基金:二季度规模破万亿
打新基金的定位在于能提供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其规模逐步增长, 2015年一季度为2224亿,年二季度规模猛增,达到12635亿元,为2014年末的27倍。究其原因, 5、6月份打新由每月一轮变至两轮,打新基金具有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
基金公司:管理机构达110家
根据12月24号证监会披露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名录,共有110家公募基金,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00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0家。已成立的基金公司中,浮现出PE背景基金公司,而上海景林投资通过入股长安基金,成为第一家通过参与现有基金公司股权的方式进军公募基金的私募机构。
基金经理:300位离职创新高
截止12月23日,2015年共计1470位基金经理中(含不再管理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共有266位基金经理不再管理公募基金,占比18.12%,剔除2015年新任职的基金经理,2015年基金经理总数为1049,不再管理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占比提升至25.41%,意味着2015年之前任职的基金经理有1/4不再管理公募基金。
激励体制:事业部改革引入
牛市催生了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也催生了公募事业部改革进一步发展。随着事业部的引入,将整个基金行业大而散份额格局打破,投研人员的利益也重新分配。公募基金类私募化运作,将基金业绩和基金经理利益捆绑,利益共享,极大地激励了基金经理投资。
基金救市:国家队申购2000亿
2015年波澜壮阔的行情也导致了股灾中国家队申购基金,基金公司自购基金事件频发。证金公司借道基金公司的2000亿元“国家队”基金都在8月1号前成立。公募基金自购主要集中在股灾发生的6、7月份。
基金代销:三方代销发展迅猛
公募基金代销大发展。2014年共有272家代销机构,2015年有337家。这主要是三方财富机构的增长,2015年增加至99家,增幅超70%。前10大中没有银行的身影,可见在三方代销中银行已经不具备优势。
分级基金:战斗基VS催命符
2015年的分级基金也是精彩纷呈,高铁分级上市不足一月下折。转债分级下折潮亏损严重。鉴于在股灾中很多投资者亏损严重,证监会于8月21日叫停了分级基金新产品注册。随着有关政策的研究、投资者教育的提高,相信后面的分级会有更好的发展。
产品创新:多类新品问世
跨境ETF与LOF年初开始实行T+0交易。沪港深基金为国内投资者开启全新港股投资模式。上交所分级基金上市,T+0套利变可行。国内首只公募REITs鹏华前海万科REITs于 9月底上市。大数据2.0基金横空出世。首只公募定增基金发行,千元小成本亦可参与数十亿大项目。
基金互认:国内四基金尝鲜
2015rh12月18日,证监会在官网公告,首批4只在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下的内地基金在香港向公众销售,同时首批3只香港基金向内地公众销售。内地与香港互认基金的落地使基金业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新基发行:新成立基金井喷
2015年是基金发行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无论是成立基金数量还是首发规模,均达到了基金发行的巅峰,远超之前各年度。截至12月27日,2015年公募基金共成立812只,发行总规模逾1.63万亿份,双双创历年新高。
监管办法:货币市场新规出台
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6年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对04年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的修订,在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条例上进行了修订。办法指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对投资者、基金行业、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公募上新三板:中邮基金成首家
自九鼎投资在2014年4月23号登陆新三板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跃跃欲试,包括券商、私募、公募。2015年11月24日,中邮基金在新三板开始挂牌,成为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