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李锦:企改新供给思维:央企重组清退将连出组合拳

2015年12月31日 07:1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冯彪

  在国务院国资委官方网站上,央企数量已从年初的112家下降到目前的107家。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也公开表示,央企重组还会继续。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供给侧结构调整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主基调背景下,央企重组潮已经开始显现,“全国约有15.5万家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目前的体制机制正在抑制新供给的产生,因此供给侧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有企业。”

  关键词1:如何“破”?

  创新机制需“三个发动机”

  NBD:前不久在10天时间里出现了三项央企重组,您认为这可能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李锦:现在重组潮已经开始显现。我认为,高层一连串的表态表明,供给侧结构改革将成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这也是央企重组步伐加快的主要驱动力。央企的一系列重组是目前供给侧结构调整总基调的突出反映。可以预见,2016年央企兼并重组和清理退出的组合拳将连续出现。

  NBD:在您看来,国企改革和供给侧调整的关系是什么?

  李锦: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调整经济结构和组织方式,解放生产力,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则是企业,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是搞好企业,增加新型供给。目前全国约有15.5万家国有企业,体量是相当大的,因此企业调整改革的主体部分就是国有企业。当然也有区别,国企改革主要侧重产权上的变革,供给侧改革侧重在产业结构的变革。

  NBD:当前国有企业有哪些体制或观念会对供给侧调整形成阻碍?

  李锦:我认为对于国企,目前还存在两种思想观念的错误。一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并没有错,但是有些人总是把做大放在突出位置,不以效益和水平来衡量,而是只注重企业规模;二是有些地方仍坚持增量为主、存量不动的保守做法,甚至有“肉烂在锅里”的心理。现实中表现就是该放开竞争的领域,民营企业进不去,该退出的领域出不来,“僵尸企业”无法清理退出。这两种观念都是没有充分吃透中央供给侧改革精神的表现。另外,政府该向企业下放的权力不下放,个别地方连一个只有30万资产的企业重组都要经过国资委批准。企业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建立起来。国企改革就是要破除这些对调整供给造成束缚的制度。

  NBD:您认为破除上述阻碍的途径有哪些?

  李锦:我认为打破对新供给的束缚需要“三个发动机”。

  第一个发动机是在制度方面,实现政企分开,国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整体上市能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国资监管部门以“管资本、管股权”为主,彻底斩断行政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输送营养的“脐带”;第二个发动机是产业结构层面,与“供给”紧密相连的一个词是“经济结构性改革”,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资本市场;第三个发动机是在产品层面,通过“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把活做细。总结起来,破除供给约束要靠“新制度、新结构、新产品”。

  关键词2:如何“立”?

  “三个一批”调整供给结构

  NBD:目前国企改革的主要方略,是否体现了供给侧调整的思想?

  李锦:中央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是完全契合的。例如,推进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实施产权多元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人员实施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剪断政府和国企之间“脐带”等,这些改革措施是尊重市场,确立国企市场主体地位的体现,与放松管制、对内搞活、改善监管、转型升级的供给侧管理思维是一致的。

  NBD:在国企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供给侧结构改革有何意义?

  李锦:国企重组整合是体制内的力量推动结构调整,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的所有制的改革,是引入外部动力来推动改革。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混合,目的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把国有企业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尽管目前出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见,但是没有细化,因而推行得比较慢,整体还处在观望的状态,破冰之举还为数不多。

  NBD:从供给侧结构调整来看,国企应如何调整?

  李锦: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国企“三个一批”改革是吻合的。从供给端出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一是新供给形成阶段,也是企业创新阶段;二是供给扩张阶段,当新供给内容被普遍接受,企业进入发展期;接下来供给成熟、数量猛增阶段,但需求逐步趋稳,企业增速回落,行业开始兼并整合;最后供给老化,过剩供给难以消化,过剩产能必须退出市场。如此看来,这四个阶段和当前国企“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是完全一致的。

  我认为,目前首先需要抓紧的就是过剩产能退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大巨头整合重组,要么大并大,要么大吞小;二是降低并购重组的制度交易成本。简化相关法律流程与环节,降低并购重组的时间成本。监管机构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三是发挥投资经营公司对“僵尸企业”的整合和监管职能。

  精彩观点

  央企的一系列重组是目前供给侧结构调整总基调的突出反映。可以预见,2016年央企兼并重组和清理退出的组合拳将连续出现。

  我认为加快过剩产能退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大巨头整合重组;二是降低并购重组的制度交易成本;三是发挥投资经营公司对“僵尸企业”的整合和监管职能。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