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收到短信“积分换礼” 礼没见着被盗刷一万五

2015年12月29日 09:1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王秋月

  圣诞节本应该是个开心的日子,但是对于长春市民杨先生以及他的妻子韩女士来说,却是惹人恼怒的一天,因为接收到了诈骗短信,杨先生夫妻俩损失了15700元。

  据杨先生回忆,妻子韩女士是在25日中午接收到的短信。短信内容大概是“积分兑换礼品”,还提供了一个网址。韩女士点了进去,网址上显示要填写身份证、银行卡号以及银行卡密码才能兑换,于是妻子没有多想就填写了自己的建行卡信息。结果刚提交了信息,建行就发来了一条花费5000元的消费凭证。这时韩女士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于是赶紧给建行客服打电话,但没接通,她就直接去了建行冻结了自己的银行卡。在冻结银行卡之前,韩女士又收到了几条消费凭证的短信,前前后后共被人刷走了10000元。

  杨先生在事后去邮政银行取钱,结果发现自己的邮政银行卡也少了5000元,原来,两张银行卡用的密码是相同的,这张卡也被盗刷了。随后,韩女士又收到了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提示,前后两次被别人使用交话费共计700元。经招商银行客服提供线索,得知了两个电话号码,均为上海的号码。韩女士说,平时她都很谨慎,这次真的是大意了,觉得特别懊恼。

  据杨先生说,妻子当初提交了自己的信息之后,这条短信就自动删除了,更奇怪的是,在此之后韩女士的手机就像中毒一样,接收不到任何的信息了。杨先生针对这种状况也咨询过相关的手机维修专业人士,他们表示这可能是诈骗集团的手段,在发短信的同时也发送了病毒。韩女士在事发之后便到了派出所进行立案,也将获得的两个电话号码交给了警方,希望自己的钱可以被追回,也希望可以将诈骗犯抓捕。

  杨先生表示,希望通过妻子的遭遇来为广大市民提个醒,不要再有人因为这个诈骗方式上当受骗。现在诈骗集团行骗的方式有很多种,广大市民要随时提高警惕,尤其涉及到自己的个人信息时,要慎重考虑,银行卡密码更是不能随便填写。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