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转眼即逝,新三板挂牌公司家数已经超越5000家,但是市场的活跃度再也没有回到4月7日2191家公司挂牌时的情形,彼时做市指数高达2673.17。展望2016年,新三板部分市场参与者割散户“韭菜”的希望落空了,又萌生了割公募基金“韭菜”的希望。公募眼中的新三板未来是怎样的呢?
2015新三板:流动性之殇
2015年春节后,在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推行连续竞价交易、试行转板试点、引导公募基金入市、实施内部分层等多项提升市场流动性的政策预期刺激下,新三板似乎偏离了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初始定位。饱受A股市场熏陶的交易型投资者、甚至持有类PE投资思维初心的价值型投资者,都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了这场政策红利的博弈中,酝酿出又一次非理性繁荣。
4月26日,距3月18日新三板市场指数推出刚满1个月,快速上涨的做市指数似乎还余兴未尽,股转系统公司表示,还没有推出竞价交易和降低投资门槛的考虑。政策预期的突然转向,让市场逐渐归于沉寂,市场参与各方渐趋冷静。但是,讲话并没有彻底打消市场参与各方的政策预期,暗流仍然涌动。6月15日,A股市场流动性危机拉开序幕,连续阴跌3个月的新三板市场也未能幸免于难,恐慌的投资者情绪与断裂的资金链压力于7月8日把新三板做市指数狠狠地击到了1103.78的低点。
11月2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出台。11月24日,《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接踵而至,年初的众多预期总算兑现了一例。11月25日,反弹了3周的做市指数又掉头向下,重新步入了下行通道。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产品名称中含有“新三板”字样的公募基金专户产品有276只,私募基金659只,券商私募产品43只。
2016新三板:
《意见》指引下再起航
《意见》明确表示:“现阶段不降低投资者准入条件,不实行连续竞价交易”,“坚持独立的市场地位,公司挂牌不是转板上市的过渡安排”,“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上述意见并非证监会的新观点,而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国发〔2013〕49号)。
《意见》为2016新三板的再起航指明了方向,是对新三板市场定位与制度设计的再明确,而非单纯利空与利好的解读,其重要意义在于以部门制度的形式正式统一了新三板市场参与各方的未来预期。
新三板市场定位于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必须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关掉一扇门。在未来一段时期,新三板的所有重大制度设计都会在风险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做出客观评估与均衡。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这一天,当A股市场参与各方热议注册制实施后对估值水平影响程度的时候,注册制下的新三板已挂牌了4611家公司,远超A股上市公司2800家;这一天,在以散户交易为主的创业板市场,平均市盈率还在90倍以上的时候,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新三板市场,平均市盈率不足创业板的一半。作为一个注册制下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新三板已经走过了一个牛熊轮回。
展望2016年,新三板部分市场参与者割散户“韭菜”的希望落空了,又萌生了割公募基金“韭菜”的希望。类似2015年年初的疯狂还会不间断地上演,市场参与者还会前赴后继,因为人心不变,只是每次脉冲的强度会越来越弱;因为这是注册制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既没有普通公司层面上的供不应求,也很难像散户那样再次形成轰轰烈烈的羊群效应,投机的土壤在新三板市场越来越贫瘠。
展望2016年,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市场表现将进一步分化,战略新兴板、创业板专门层次的推出对新兴产业优质成长型公司的争夺也将趋于激烈。优质成长型企业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分享优质企业成长的红利才是新三板市场的金光大道。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变革年代,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民族复兴年代,这是一个沐浴着两创春风的草根机遇年代,这是一个大类资产再配置与财富重新洗牌的年代,新三板则是这个转折年代刚刚升起的希望。
蓦然回首,4月7日高高在上的做市指数2673.17仿佛正在讲述中国股权投资春天的故事。
(作者供职于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