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科争夺战中的万能险无罪 但务必避免资产错配

2015年12月22日 07:1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燕梳新青年

  2015年保险行业遇到少有的高光时刻:除了市场持续一年的火爆行情以外,临近年末还唱了一台颇值得玩味的大戏——一向少有名气、可称保险业“小字辈”的宝能系,居然逼得房产头牌万科各种被动,在资本市场上也被逼得手忙脚乱。

  作为商战前奏,各种开撕自然不可避免。万科、宝能先后发声,从最初的舆论一边倒到如今的两极分化,好不热闹。孰是孰非且不妄言,但关于万能险、险资、保险投资理念甚至是保险业,还是想抛些观点,以正视听。

  在本轮市场化改革启动之初,保险行业还自称“丐帮”,自嘲是“跪着挣钱”,没想到如今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土豪,成为资本市场门口的“野蛮人”。面对宝能系与万科争夺股权所带来的种种对于险资、对于保险行业的趣闻性揣测,笔者强烈感觉到:中国保险业还是太过闭塞,总资产12万亿元的行业竟然还是令市场感到陌生,给人以盲人摸象的感觉。

  在这场股权争夺中,姚振华可以代表前海人寿以及宝能系,但他的投资行为并不能代表保险业的投资理念。

  有数据为证,超过10万亿元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权益类投资占比仅为14%,大部分还是投向了收益稳定的债券和银行存款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中。如不断蹦出的某大型险企和某省、市政府签署协议,以千亿元险资支持地方建设,支持一带一路,PPP甚至棚户区改造中都有险资的身影。

  万科向宝能系宣战,引爆整个资本市场,舆论也很快分化为了两个阵营。在挺万科的舆论中,有一篇文章引起了王石的注意,在其个人微博进行转发后,迅速传遍网络。该文题为《万科被野蛮入侵真相:一场大规模洗钱的犯罪》,文章中直言保险公司的钱“来路不正”,因为反腐形势严峻,很多黑钱通过购买万能险流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沦为洗钱工具,为了快速洗白,只好在资本市场采取对冲基金的做法,高举高打,凌厉逼空,不顾风险。

  双方开战,争取舆论阵地可以理解,但上述文章上纲上线之行为还是颇有些让人诧异。作者妄言数千亿元的洗钱行为,如果属实,这会让地方政府、行业监管机构,甚至是人民银行、公安部的监管者或执法者颜面何存?

  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保险产品由于实施了费率市场化改革,预定收益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投资价值凸显,这才是前海人寿等保险机构保费飙涨的最重要原因,也是近年来保险行业能保持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经过几轮下调后,目前已经降至1.5%,而保险公司万能险的保底收益通常在2%到2.5%之间,实际结算利率更是普遍超过4%,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王石是明白人,很快删除了该微博。

  有意思的是,12月20日晚间,前海人寿不依不饶发布了400余字声明,大致意思是持有6.66%的万科股票,是响应国家以及监管号召,“今年6月,我国股市出现下挫,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市场的措施,中国保监会7月8日下发文件,鼓励保险公司增持蓝筹股。”顺便,前海人寿还普及了些万能险的常识,“万能险起源于美国,已有近百年历史,2000年左右引入我国,是人身保险的常见产品类型之一。”

  险资作为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乃市场基石。不管投资者作何感想、是否承认,中国资本市场的险资时代已经开始了。姚王的万科之争,不过是个过激的开幕罢了。

  2015年前10月,国内保险市场资产规模12万亿元,险资运用余额逾10万亿元,预计全年规模保费超3万亿元。巨量资金如何配置?在当前低利率、资产配置荒的环境下,保险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保险资产负债率匹配难度和压力不断加大。

  其实随着固收类产品收益下降,权益资产价值凸显,近两年保险公司常有通过加大配置蓝筹股来替代以往大量配置非标资产的状况。至于监管者立场,“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的证监会发言足以说明情况。

  再说保监会,几经牛熊转换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大市值蓝筹股的价值谁都看得见,无论是出于稳定市场的目的,还是增强行业影响力的考虑,都不存在反对的理由。从之前连续出台险资监管政策支持保险资金进入A股的政策就可以看出其中端倪。2014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将险资权益类资产比例提至30%,2015年中又出台了专项支持险资投资蓝筹政策——《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保险资金、保险公司介入A股市场、介入大蓝筹,它们既可能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样的巨头,也或许是某些拥有巨量资金的无名小辈。

  宝能系大战万科管理层一出,保险嫁接产业的巴菲特投资模式再受瞩目。所谓巴菲特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产业+保险+投资”业务模式,而国内的模仿者貌似也是如此,凭借自己的产业,然后搞一家保险公司,堂而皇之获取现金流反哺实业。

  粗看模式相似,实则相差甚远。同样是保险企业,巴菲特旗下主要是以产险业务为主的保险业务,而国内的大佬们几乎清一色的寿险。

  其间差距在于,产险可获得无成本的现金流,通过投资能获取高额利润;寿险业务尤其是传统寿险业务,蕴含着两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长寿风险,受限于长期赔付和利率波动。

  反观国内理财型寿险产品几乎都是5%以上资金成本,有的更高达8%、10%,而这正是王石诟病前海人寿之处。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国内60多家产险公司过去3年能够实现承保盈利的不超过5家。再放到国内短期、久期负债的资产错配风险之下,投资波动性日益加大,承保亏损对投资收益率的抵消作用更趋明显,即便是股神巴菲特自己来经营国内的产险公司,也很难重现他的投资神话。至于寿险公司及其“以保费为起点,连环加杠杆”的现象,则更是让人不得不为其风险感到担忧。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