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015邮储银行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据了解,本次论坛邀请了政府监管部门、知名专家学者、境内外知名机构高层及专业人士共商“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并结合“创新融资模式”和“消费金融”两大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经济转型对传统金融机构和行业整体格局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欧冠升、瑞士银行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尹致源等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李国华表示,“2015年,邮储银行再次迈出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随着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的成功落地,我们将借此东风,持续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积极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努力打造一家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财政部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出资人,将一如既往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做强做大,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进程。
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
“财政部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体系,创新金融业务,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巩固和发展邮政储蓄银行在民生金融、小微金融等领域的优势,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创造条件,择机上市,以发挥资本市场对规范公司治理、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的促进功能,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刘昆表示。
李国华表示,中国经济转型正在孕育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实体经济增加了“降低负债比率,调整负债结构”的需求,融资结构出现了“债务融资资本化,社会融资股权化”的趋势,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活微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度近十年来首次超过50%,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必将大有作为。”李国华表示。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虽然总体可控,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也正在承受不良贷款双升、盈利增速下降的发展压力。商业银行需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差异化风险经营能力,在推进转型,谋划创新的同时,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坚持稳健风险偏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李国华表示。
严把风控提高管理水平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能就“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加强资本约束”提出了两个意见,一是商业银行要更加关注第一还款主体的偿债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二是商业银行要强化资本约束,更加注重资本质量。吸收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功能。
“从我国来看,商业银行普遍资本结构相对单一,资本补充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因此,要通过引入战投、公开上市,以及发行新型可吸收损失的资本债,如应急可转债等新型资本工具等多种渠道补充资本,不断提高抵御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科学制定资本规划,做好资本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宣昌能指出。
此外,宣昌能还透露,今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实施以来,全国已有3600多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办理了投保手续;截至7月末,投保机构2015年5月和6月的应交保费已经全部归集完毕。
吕家进表示,截至今年9月末,邮储银行的信贷资产不良率约为中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拨备覆盖率达到274%。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7000多亿元,其中占比近80%的是农户贷款,户均仅有6万元左右;累计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4万亿元,其中微型企业贷款户均仅40余万元,小企业贷款户均仅230余万元。“这样的风险政策与小额、分散、低风险的业务策略,保证了我们全行整体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在风险管理技术层面,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借鉴国际同业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涵盖财务分析、调查数据等“硬信息”和社会口碑、人脉关系等“软信息”相结合的信贷评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零售信贷客户抵押担保难问题,围绕应收账款、农村土地、农机具、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流转收益等担保条件进行创新,盘活了客户资产,降低了风险敞口。积极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引入多方增信机制,打造“银政、银担、银保、银企、银协”五大合作平台,有效实现了风险共担。
“我们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正在运用信息技术重塑我们的业务流程。”吕家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