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用于两融和股票收益互换等业务目前两融规模已较高峰期大幅缩水,券商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也被叫停,整个市场的资本中介业务已大不如前
原计划用于两融和股票收益互换等业务
目前两融规模已较高峰期大幅缩水,券商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也被叫停,整个市场的资本中介业务已大不如前
■本报记者 吕江涛
近日,证监会发布了对中信证券申请发债事项的终止审查通知书,原因却是中信证券主动要求撤回申请文件。这一举动让今年多次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信证券再次成为媒体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对于主动撤回发行公司债申请的原因,中信证券没有回应,市场上也是众说纷纭。有媒体猜测可能是担心债券余额与净资产比例突破40%的法律红线,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可能是受到中信证券管理层遭遇一系列重大变故的影响。
然而,回溯今年8月3日中信证券发行公司债的募集说明书可以发现,募集225亿元资金扣除发行等相关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营运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资本中介型业务和创新型业务。
而目前融资融券业务已较高峰期时超过2万亿元的总规模大幅缩水,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也被叫停,整个市场的资本中介业务大不如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也有业内人士猜测中信证券撤回发债申请可能是因为公司“不差钱”,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把钱投出去,而不是再发债融资。
中信证券撤回发债申请
证监会日前发布的终止审查中信证券公司债通知书中表示,在审查中信证券2015年9月10日提交的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的行政许可申请过程中,中信证券和主承销商华泰联合证券向证监会报送了《关于撤回并终止行政许可审核流程的申请书》,主动要求撤回申请文件。
中信证券此前公告中曾表示,本次债券发行完毕后,债券余额占截至6月30日净资产的比例逼近40%。有媒体猜测,因股市自6月份以来出现了大幅调整,有可能会使得该公司净资产受损,如果启动发行225亿元债券,有可能会使得这一比例突破40%的法律红线。同时,也有业界人士猜测,中信证券此次发债“夭折”可能是受到管理层遭遇一系列重大变故的影响。
不过,《证券日报》记者从多位接近中信证券的业内人士处获悉,此次主动撤回发行公司债申请主要是受市场影响,目前的市场总体融资类业务规模都有所收缩,中信证券改变融资时点、规模或方式也属正常。
回溯今年8月3日中信证券发行公司债的募集说明书可以发现,募集225亿元资金扣除发行等相关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营运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资本中介型业务和创新型业务。近年来,中信证券大力发展资本中介型和创新型业务,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股票收益互换、固定收益等业务获得了较快发展。
券商融资类业务退潮
目前,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已较高峰期时超过2万亿元的总规模大幅缩水,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也被叫停,整个市场的资本中介业务已大不如前。加之证券业上半年的融资已经较为充分,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券商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把钱投出去,而不是再发债融资。
事实上,自2012年重启发行以来,契合证券公司资本中介型创新业务大发展的浪潮,短期融资券成为证券公司满足资金需求、支持融资融券等资本中介型创新业务发展的利器,发行规模与市场容量不断攀升。而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券商的发债热情也与A股行情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证券公司短融月均发行额约为300亿元水平,但存量规模维持在1000亿元左右的高位。同时,次级债、公司债、短期公司债等场内债券进一步拓宽了券商融资渠道,发行量迅速上升。今年4月份至6月份,证券公司债发行规模连续三个月超过1000亿元。数据还显示,券商两融余额在2012年中时仅500亿元左右,到今年6月中旬则一度高达2.27万亿元,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这一切随着年中股市大动荡的出现戛然而止。今年7月份,证券公司短融发行额降至169亿元,较6月份缩水逾四成,8月份发行额持续降至110亿元,随后于9月份跌破百亿元,10月份全月仅发行59亿元,供给规模每况愈下。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债发行规模出现断崖式急跌,6月份还有1717亿元,7月份骤降至255亿元,8月份和9月份发行额都只有50亿元左右。
随着A股行情回暖,券商发债热情在11月份也开始有复苏的迹象。因此,业内人士预计,中信证券此次撤回225亿元公司债的发行申请后,可能要改变融资时点、规模或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