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到现在,你都还以为新三板是“吴下阿蒙”,那就真的OUT了。
虽然从4月初开始,新三板便先于A股进行调整,且调整幅度和时间都超过了A股。但从如今超过4200家公司的板块规模,以及指数两周多时间累积上涨超过12%的情况来看,新三板正在迅速恢复人气。更重要的是,众盼已久的分层制逐渐浮出水面,这对于改善新三板流动性来说,显然是个莫大的利好。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分层制是一把“双刃剑”,会令投资呈现冷热差异化。而从当下新三板的成交情况来看,做市转让明显受到追捧,而协议转让较之前更为清淡,这与上述说法不谋而合。
新三板流动性大幅改善
在调整数月之后,近期新三板迎来强势反弹:三板成指(899001)11月4日收盘点位还在1336.34点,而11月20日就已达到1429.53点。两周多的时间里,累计上涨了6.97%;更强悍的三板做市(899002),11月4日到11月23日的累计上涨幅度达到12.89%。尤其是11月23日当天,指数大涨了3.64%,远远强于A股指数的表现。
23日的数据显示,新三板共有849只股票成交,共计成交了1.55亿股,成交笔数9277笔。其中做市转让660只,协议转让189只,涉及金额共计17.14亿元,而这一数字较11月4日的7.74亿元有了大幅提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1月23日和11月4日做市转让的成交金额分别为14.27亿元和3.92亿元,而协议转让的成交金额分别为2.87亿元和3.82亿元。从中不难发现,虽然新三板整体有了回暖的迹象,但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的活跃度分化明显。
为何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会产生如此大的分化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1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告,这可能是重要原因。
警惕各层级“冷热不均”
随着公告的发布,新三板分层制度渐行渐近。
据《意见》中第四条“实施全国股转系统内部分层和差异化管理”,将针对挂牌公司差异化特征和多元化需求,实施市场内部分层,提高风险管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降低投资人信息收集成本。现阶段先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逐步完善市场层次结构。全国股转系统应坚持市场化原则,研究制定分层具体标准,设置符合企业差异化特征的指标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建立内部分层的维持标准体系和转换机制,实现不同层级挂牌公司的有序流动。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在市场服务与监管要求方面,对不同层级挂牌公司实行差异化制度安排。
从上述内容可知,虽然分层仅仅为“基础层”和“创新层”,较之前传闻分三层有所不同,但这无疑是新三板制度的一大进步。华泰证券点评称,分层利于优中选优,差异化分层给予投资者更好导向。实施内部分层,现阶段先分为基础层、创新层,日后逐步完善层次体系。通过不同分层导向进一步激活市场,差异化分层利于优胜劣汰,赋予好企业晋升机制。
对于新三板定位问题,《意见》首次明确“坚持股转系统的独立地位”。民生证券认为,今年A股巨幅震荡期间,三板成指、做市指数也连续下挫,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新三板独立市场地位有必要逐步确立。新三板市场并非过渡场所,而是一个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独立市场,新三板市场活力将进一步被激活。同时,放开35人的名额限制,也就是允许公开发行,为转板提供了前置条件。意味着新三板公司向创业板转板机制将突破现有“形式上转板”的窠臼,实现“实质的转板”。
但与此同时,分层管理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财经评论人皮海洲认为,“分层管理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新三板市场实行分层管理的情况下,进入“基础层”的挂牌公司就会受到投资者的冷落。这对于那些业绩平庸、企业发展缺少成长性的公司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一说法似乎与目前新三板活跃度的微妙变化有点契合,因为做市商愿意为其做市的企业,自然也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与此同时做市商数量越多,活跃度越高,也说明关注的人越多。也因此,皮海洲还称“在实行分层管理的情况下,如何让在‘基础层’挂牌的公司不被市场冷落,这是新三板市场需要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2015年新三板出现的‘挂牌热’就会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