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万物互联!理的不仅是财,更是生活

2015年11月18日 14:50    来源: 飞象网    

  互联网金融火了,火的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再也没有什么能比钱跟我们的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而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整个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钱“的组合就像是干柴遇见烈火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被人们接受,网上理财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如果仅仅把互联网金融当成一种理财方式,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支付宝一样,它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而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同样如此。

  近日,业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金信网,联合本来生活、爱奇艺、58到家等众多知名互联网品牌,联手打造“1118金粉节”,为金信网“粉丝”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级福利。除了常规的诸如加息红包,现金红包,投资红包等理财优惠措施外,此次金信网最值得称道的是打破了不同行业间的壁垒,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与本来生活、爱奇艺、58到家、嘻哈包袱铺等不同行业实现了连接。不仅为各位“金粉”们提供了理财的红利,更是帮他们打通了其他的消费途径,获得更加丰富的互联网生活体验。

  也就是几年时间,互联网时代就像一场风暴一样,摧枯拉朽般的席卷而来。从商业到通讯再到游戏,互联网几乎颠覆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我们回过头来才发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然一去不返。现在,这场风暴刮到了金融业。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前,过去主流理财渠道的投资收益已经严重倒挂,在兼具安全性和高收益面前,互联网金融理财逐渐成为投资者的优选。

  事实也证明,互联网金融的确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生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在短短几年内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成为了几乎人人谈及的社会热点。因此,一时间内互联网金融企业疯狂发展,甚至有些失控的趋势。然而,企业的健康发展不能仅靠一时的热度,更不能靠短时间内用户的“新鲜感”。冷静下来,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在这一点上,金信网似乎更有想法。

  互联网金融理财与普通生活消费有着天然的关联,因此双方企业的跨界品牌联动,往往能够取得1+1>2的效果。进入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开展营销创新、产品创新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迄今为止,金信网已经与众多行业领先品牌开展了跨界合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更是引领互联网金融跨界合作风气之先河。

  今年上半年,金信网就曾与滴滴打车、科沃斯等行业领先品牌开展合作,不仅实现了联合营销的目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理财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下半年,金信网与自动售货机运营商友宝的合作则将互联网金融理财更加深入地植入到消费场景中。与之相比,金信网此次在“1118金粉节”期间所展开的跨界品牌联动规模之大,几乎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对此,金信网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安丹方表示,金信网此次与众多生活服务类企业的跨界合作,在借助品牌曝光、提升营销效果的同时,不仅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与众多生活场景的结合,也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安全、透明、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新生活。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青年+互联网=鱼+水      2015年11月17日
  • · 互联网保险迎风口服务与理赔是关键      2015年11月16日
  • · 首家传统险企摘互联网保险牌照      2015年11月16日
  • · “互联网+智库”将无所不能      2015年11月14日
  • · 又到“双十一” 融合开新局      2015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