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域基金林霆:接盘者寡的行业向何处去?
金慧瑜
清洁技术行业一直被视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几年前资本的疯狂涌入却遭遇了并不理想的现实,大量失败投资案例让投资者们望而却步。
不过,青域基金却牢牢根植在这一行业十多年,作为清洁技术领域最专业的人民币基金之一,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近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剖析这个行业的甜蜜与陷阱。
技术也有陷阱
对于风险投资而言,清洁技术领域的狂热早在几年前已回归冷寂。在美国,一些投入数亿美元的基金都以亏损告终。对此,林霆认为,美元基金过多关注技术的领先性、独创性、颠覆性,但没有摸准清洁技术行业的规律和特点。
“技术要对经济产生影响,一定得有强烈、可持续的市场需求。处理一个环境问题,一般会有多种技术路径,如果陷入技术本身的陷阱里,往往会拔不出来,所以更多要从应用角度着手,需通盘考虑投资成本、运营成本、运维难度。”林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也是交“学费”总结出来的教训,他们也曾投过很闪耀的团队、很好的技术,但最后没法和产业结合,只能死亡。
有一条行业经验是,清洁技术的失败一般发生在实验室和商业化之间。一个失败的例子就是薄膜太阳能技术,虽有资金疯狂涌入,但至今未能投出一家成功的公司,其关键在于和下游市场脱节。林霆认为,要穿越这个“死亡谷”,一定要把技术和产业结合起来,从立项初期就与下游用户互动讨论,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修正研发方向。
“清洁技术的创新不像其他行业,像智能硬件、IT等行业,如果有一个好的技术就可以建立一个初创公司,把产品做出来就能卖。清洁技术在雏形之时就需要产业支持,需要环保平台、能源平台愿意试用。但出于安全性、稳定性的考虑,这些大平台对试用一项新技术是非常谨慎的。”林霆称,风投在行业内混迹的时间长,和产业联系紧密,与上市公司、大的环保能源平台都有着长期牢固的关系,能帮助所投企业找到和产业的结合点。
清洁技术行业尤其是环保领域的明星企业非常罕见,由于存在多种技术路径,很难有公司可以纯粹依靠技术创新而变得突出,环保领域的企业通常是通过不断扩张、迅速做大体量来突显自己。林霆表示,这一领域的企业想要获得更大发展,面临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难题。
“除了要有更好的创新外,这个领域的企业家还需要有更高的成熟度,包括很强的运营能力、市场拿单能力、持续融资能力。持续融资不是指持续的股权融资,而需要各种融资渠道,如债券融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因为不管是能源项目还是环保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光靠股权投资那点钱是远远不够的。”林霆说。
踩准进入时点
如果遵循清洁技术行业的发展规律,那么投资的进入时点则显得尤为关键。
林霆认为,任何一项能源技术、环保技术,从开始研发到最后大规模商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许多其他领域的技术更长,所以如果投资的时点没把控好,可能根本熬不到商用化的过程便半路夭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清洁技术领域的风投都死掉或者赚不到钱的原因。”
这也意味着,在行业高峰期进入,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死亡风险,例如,早些年在LED高峰期时,投资一些上游芯片企业的结果也不太妙。林霆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曾在2008年风电行业高峰期时,投资过一些轴承、轮毂,但最后结果不太好。不过,他们也抓住了一些太阳能行业的好时机,尤其是2004年、2005年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兴起的第一波,在两三年后迎来了一波上市高潮。
2008年金融危机后,尽管太阳能市场迅速滑坡,但恢复也较快,2010年又迎来一波太阳能设备的小高峰,包括拉筋炉、切割机、清洗机、电池片等,这波持续了两年左右的小高潮来自于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当时很多上市公司靠这个赚了大钱。林霆说,青域基金其实错过了这波小高峰,但也躲过了此后急转直下的市场行情,到了2012年,由于不再有新的产能建设,太阳能设备替换也差不多了,市场就供过于求了。
但从2013、2014年开始,第三波太阳能电站建设、投资运维的高潮又起,这一波持续至今,大家还在建电站。林霆称,他们抓住了这波依靠政策扶持、补贴所推动的高潮,在2014年投资了一家太阳能电站建设和运营的公司,截至今年带来了6倍的投资回报。
“所以无论是能源还是大环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新创企业要认清市场格局,找到切入点,而投资人同样要对行业自身的发展历程、技术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觉,这样才能控制好节奏,在行业快爆发之前进入。”林霆如是说。
冷门行业的前途
经过前几年的整合、洗牌,在风能领域有不少企业存活了下来,资本又开始重新关注这个领域。而太阳能行业受益于合理规划和补贴政策,除了传统能源企业在加码之外,房地产大佬、银行、保险等机构的资本都在进驻新能源领域。
但摆在林霆面前的一个难题是,清洁技术投资产业链太单薄,接盘者寡。尤其是环保领域相对偏冷,外部资本进入不多,大多是环保上市公司利用融资平台,通过定增、发债去做更多并购整合。“我们投资的企业再需要资金时,往往只能去产业里找,很难从B、C轮的投资人那里找。要么是我们继续投,要么就从产业里找。”林霆说。
他想纠正的一个观点是,外界认为清洁技术投资回报不高、周期长。“这是外界不了解行业的误解。投资一个行业首先要看市场够不够大,能源环保的市场容量和资本承载量是足够大的,随便一个细分的行业,哪怕是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尽管是很小的行业,但也是千亿级的市场。”林霆称,“只是这个行业确实不好做,因为有自身的很多特点,造成很多资本进来之后都亏了钱,大家有点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只要做好了,就会非常有前途的行业。”
据林霆透露,青域基金的第一期人民币基金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倍数在同时期的基金里名列前茅,而第二期则远远超过创投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得益于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
青域基金每期会投10个左右的项目,这也意味着在平均三年的投资期内,每年投资3个项目。林霆表示,每一个项目都要跟踪、互动,基本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才会下决心去投资。之所以采取这种极度聚焦的策略,一来是因为这一行业的基金少、竞争者少,二来是因其在清洁技术领域投早期项目的特性决定。
“早期项目要冒的风险很大、要判断的东西很多,不花足够的时间很难做到,这一行业很难像流水线项目一样,一个项目过来,花两三个月尽职调查,投委会决策一下就做完了。我们不是这样,我们需要从容,不能募一个20亿元的基金在三年里就投完,这样投资压力会很大。”林霆说,早期项目后续管理的事务也很多,如果项目多了,就很难做好增值服务。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