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配资后私募恢复交易 使用券商PB系统成趋势
证券时报记者 吴君
距离清理配资大限已过一个多月,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在伞形信托被基本清理完毕同时,部分单一结构化信托产品已经恢复交易,但由于外接系统被清,私募需要人工报单,还有私募索性清掉其结构化产品。
据了解,在经历一年多快速发展后,券商主经纪商(PB)系统已经基本能满足私募交易需求,未来私募更多会使用券商PB系统。
信托私募退出成趋势
不少结构化私募产品仍处在券商和信托的端口纷争之中,部分私募尽管恢复交易,但需人工报单,有些私募干脆清掉结构化产品。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的市场总监透露,前两周结构化产品刚恢复交易,但没有恢复电子盘交易,需人工手写报单,再通过信托下单,十分不便,“我们还算好,能够恢复交易,听说有家私募的4个信托产品都被停了。”
北京另一家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也表示,目前投顾无法下单、提交指令,他们的结构化产品也在缩减规模。
广州某中型私募董事长则选择清掉旗下结构化产品,因为外接系统无法使用,投顾需要通过信托帮忙下单,操作空间变得很小。他表示,信托下单不具备可持续性,信托类私募产品可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新产品大多会接入券商系统,这是一种趋势。
也有私募表示,旗下结构化产品并未被“处理”,仍可正常交易。
在私募看来,目前清理外接系统的行动较之前相对“和风细雨”,券商和信托之间有妥协的迹象,但证券类信托产品退出的趋势似乎无法扭转。
“现在信托会配合券商做尽调、系统升级,券商也不再强制信托改换他们的系统,两边都在妥协,我们才可能恢复交易。”前述大私募市场总监表示。
但他也告诉记者,券商要求以后新发产品需使用其PB系统,不然不给开户,因此他们以后极有可能不会再找信托发产品。
券商PB借机快速发展
从另一个侧面看,清理配资、改接券商系统为券商PB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颁布将近一年,券商PB业务发展如火如荼。“以前券商不太重视PB这块,也没有落实到个人直接去推广,但近一年这块的流程和业务水准都比较高。”华东某大型券商机构业务部人士表示,该公司目前已经开发了两个版本,一套已经上线,一套还在测试。
该人士向记者介绍,系统不仅能支持股票、债券、股指期货等多种交易,还支持ETF申赎、基金分拆合并等,后续将逐步支持期现套利、股票期权、沪港通、新三板等交易。
他还表示,清理配资后,有部分私募信托产品将端口转接到券商,目前除了较为复杂的对冲策略,他们的系统基本能满足客户多种交易策略,反应和成交速度也都比较好。
前述广州私募董事长表示,现在他们用的就是券商的PB系统,等待测试完,就能正式投入使用,技术上问题不大。他说:“PB业务有市场需求,推进会非常迅速,目前上市券商基本都有较成熟的体系,只是运行情况不同。”
(责任编辑:康博)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