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基金重现配置价值新政或将大幅降低打新收益率
时隔4个月,证监会上周五宣布重启新股发行,相关发行规则也将做出变更。不少投资者在担心股市可能会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在上半年十分火爆的打新基金身上,新股重启确实使得一度无新可打的打新基金重新回到理财视野,但由于游戏规则的改变以及市场状况,预计打新基金很难再现上半年的高收益。而且取消预缴款的政策,使得打新基金空仓打新优势不再,规模为王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打新规则改了
收益率可能会大降
作为绝对收益基金的打新基金重回配置视野,也将使目前以货币市场基金、纯债基金、分级A等为主的低风险基金市场被迫重构。
在今年上半年的牛市中,以打新为主要获利手段的打新基金成为最风光的基金品种,整体规模一度暴涨至万亿元。但7月初为了稳定股市新股发行被暂停,打新基金短时间内遭遇巨额赎回。规模一落千丈,并淡出投资者视野。
而此次证监会重启IPO,对打新基金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不过,同时,发行规则的改变也使得打新基金喜忧参半:其中,取消现行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明确规定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2000万股以下且无老股转让计划的,应通过直接定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全部向网上投资者发行,不进行网下询价和配售。
在原有规则下,打新基金可以利用资金规模优势保证网下中签新股,规模越大的打新基金获配成功率越高,但新的发行规则下,规模越大反而将成为沉重的负担,这也迫使基金公司为了提高打新基金收益率必须控制好规模,规模大收益低的打新基金必然遭到市场抛弃。而取消2000万股以下新股网下发行也使得打新基金减少了不少获配新股的机会。
博时基金认为,打新收益率由中签率和新股持有期回报率共同决定。上半年股票市场持续上涨,新股回报率一度超过500%,但是打新热情高涨,导致新股中签率持续下降,最终打新收益率持续下行。在取消预缴申购资金后,与上半年相比,打新资金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新股中签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同时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新股涨幅未必有上半年那么高,收益率也将有所降低,总的来说,打新的无风险收益可能显著下降。
另外,更为关键的发行价格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原有发行下对发行价格进行了严格的窗口指导,这也是打新成为无风险投资的主要原因,但新的发行体制下一旦放开发行价格指导,改为市场化定价,则一二级市场存在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将大大缩水,从而对打新基金的收益率造成致命打击。
建议减持纯债、分级A
因此,招商基金认为,按照新的办法开启的IPO将于明年年初开始进行,对打新基金的影响取决于最终颁布的发行办法。如果打新仍将获得无风险收益的话,打新基金将依旧按照打新和债券相结合的做法,留出一部分流动性去满足缴款的要求,剩下的资金由于不需要冻结,可以配置债券或者货币市场工具。但如果发行重启对于价格不再有窗口指导,也就是打新并不是无风险收益的话,那么打新基金的策略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选择打新基金不宜再抱有过高的收益预期,可以将其作为货币市场基金和纯债基金的替代品种来投资。而实际上,新股重启对债券市场和无风险利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低风险偏好资金可能会从债市中流出转向打新市场,从而对债市造成负面冲击,因此投资者应该适当减持不进行任何股票投资的纯债基金。
此外,由于预缴款的取消,新股发行对货币市场的冲击将很有限,过往每逢新股发行货币市场利率飙升的情形将难再现,货币市场基金吸引力将进一步降低。
新股重启和预期股市上涨也将对分级A造成负面冲击。大幅调整后大量低风险偏好资金涌入到分级基金A份额,使得分级A交易价格迭创新高,而在目前分级A收益率处于低位、估值高企的情况下,新股的重启很可能使得众多低风险偏好资金从分级A中撤出,从而不利分级A未来走势。而且,股市的重新走牛和分级B吸引力的提升也对分级A造成很大压力,总之,分级A易跌难涨,投资者还是减少投资为上。
总结来说,新股重启将重构低风险基金格局,打新基金虽然未来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发行价格窗口指导是否放开),但作为绝对收益品种依然值得投资,纯债基金和分级A很可能将受到负面冲击,不少资金也将会从货币市场基金中流出参与打新。
(责任编辑:康博)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