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汽车后服市场O2O大洗牌 险企顺势出击抢占市场份额

2015年11月04日 09:0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今年下半年以来,O2O创业者们都能明显感觉到资本收紧,车来车往、云洗车、D+用车网为代表的上门类O2O陆续下线关停。

  然而,近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三大中字头保险公司先后与汽车后服务市场O2O领军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互联网养车及保险赔付等方面达成合作,共同试水基于“互联网+汽车养护、维修+车险+……”新模式。

  汽车后服市场遇冷

  下半年,多数上门洗车O2O项目正悄然遭遇寒冬。10月1日,赶集易洗车并入58旗下的呱呱洗车;7月16日,上门洗车服务平台车8网停止服务,距其创立仅仅四个月……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提供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市场)规模达6000亿元,同比增长30%,并预计2018年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巨大的“蛋糕”令分食者垂涎三尺。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有40多家汽车后市场O2O项目涌现。2014年,入场的创业公司超过100家,是2011年的近十倍。他们涉及洗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汽车金融保险等后市场各细分领域。

  这些直击行业痛点并试图颠覆旧有商业模式的创客得到了资本的大力追捧。2014年11月,京东推出汽车保养O2O车管家,并先后投资易车网、博湃养车;2015年4月,阿里宣布整合旗下汽车业务成立阿里汽车事业部,正式切入O2O汽车后市场。

  在资金的簇拥下,部分O2O项目势如破竹。然而,就在今年下半年,多数上门洗车O2O项目正悄然遭遇寒冬。10月1日,赶集易洗车并入58旗下的呱呱洗车;7月16日,上门洗车服务平台车8网停止服务,距其创立仅仅四个月。在此之前,智富惠、云洗车、嘀嗒洗车等O2O项目相继低调关门。“这些创业者,一方面解决了传统汽车后市场价格不透明、品质没保证、标准不统一的痼疾。另一方面却存在同质化严重、业务类型单一、商业模式不成型等新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业务的同一性成为在汽车后市场创业者眼前的最关键问题。

  目前,更多的创业公司却开始出现资金断裂,面临倒闭或转型。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认为,汽车后市场第一波洗牌已经开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平台出现被并购、转型或退出市场的情况。“汽车后市场O2O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远比其它行业高,但高强度的资本消耗,让我们面对这场持续时间难以预估的资本寒冬时,仍充满忧患意识。”某汽车后服平台人士坦言。

  险企携手“互联网+”转型

  由于汽车配件维修价格不透明、“骗保”事件时有发生等情况,而与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后服务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更透明、更公开的车险赔付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

  一方面,汽车后服企业的单一性引发行业深思,另一方面,险企对该市场的注目似乎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洗牌。

  中国现有汽车保有量已过亿。如此数量之下也催生了汽车保险市场的大需求。2014年我国车险市场规模约5500亿元,并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车险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然而,亮丽数值背后并没有带来车险行业的大繁荣。当前,由于我国车险产品同质化严重,配件维修价格不透明、“骗保”事件时有发生等情况,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多年居高不下,车险行业亏损惨境亟待进行改革与创新。

  据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2015年保险行业费率市场变化改革正式启动,车险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保险业务模式融合移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与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后服务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更透明、更公开的车险赔付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共识。”某汽车后服公司负责人表示,因为有后服企业能够做到保障了价格全透明、申查通过网络全开放……从而有效避免了骗保和假赔事件的发生,让险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车险业务是汽车后企业兵家必争之地。”据上述人士介绍,保险业务将主要用于提升用户粘度、提高用户NPS值。“此次与三大保险公司合作,将为车主带来更有保障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形成闭环。车主办理理赔更快捷方便。”

  对此,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业务整改当务之急是加强风险管理及提高盈利水平,汽车后企业垂直O2O模式下的透明、低成本运营及高用户体验将为传统车险业务转型带来全新思路。

  有业内人士认为,汽车后市场目前仍然是粗放式发展,未来将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砍掉了中间环节,改变了汽车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创客未来将依托于数据的共享和互联,开启第二波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革命。“汽车后市场有痛点,行业有需求,但不代表企业不会死。大浪淘沙,真正的金子才会留下,但无论结果如何,汽车后市场行业都在不断走向透明和公平,受益的始终是消费者。”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