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MLF操作释放1100亿元流动性
央行19日通过其官方微博宣布,对14家金融机构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1100亿元,期限6个月,利率3.35%。
央行称,此举是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而进行的。在开展MLF操作的同时,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此前一天,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200亿元的逆回购,逆回购规模创下了近一年半新高。尽管前有逆回购后有MLF,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央行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表示,从央行的动作来看,逆回购加MLF只能提高0.2%左右的超储,这种支持力度肯定不够。如果MLF有用,19日应该能看到资金利率下行,但遗憾的是,加权平均的7天质押回购利率2.5332%,较18日有所上升。
李奇霖表示,从期限看,MLF期限是6个月,逆回购是7天,考虑到外汇占款流出的是长期限流动性,无论哪一种货币投放模式都无法替代降准。
“央行不降准可能是考虑到汇率端的压力,担心降准之后引发更强的贬值预期,不过考虑到有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后盾,只要居民部门预期不逆转,汇率风险还是能够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等汇率端稍现稳定后,应该能看到降准的出现,幅度约为100个基点,时点预计在9月上旬。”他说。
MLF在2014年9月由央行创设,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MLF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根据央行此前发布的数据,7月央行MLF操作到期收回3845亿元,开展6个月期MLF操作投放2500亿元,利率3.35%,期末MLF余额为3800亿元。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