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促第三方支付回归支付本职
央行上周末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促 第三方支付回归支付本职,第三方支付行业或出现较大调整。
网购消费额度无限制
央行相关人士介绍,网购消费限额5000元系误读。
意见稿第二十八条规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央行人士解释,5000元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而不针对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是消费者在消费平台设立的资金账户,而银行账户则是消费者在银行设立的资金账户)。也就是说,在网购扣款时,当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从支付账户扣除5000元后,超出5000元的部分是从银行卡账户。所以,消费额度实际没受影响,只是扣款渠道不同而已。
业内人士认为,操作上,综合类账户需要五个以上的交叉验证不会很难,举例来说用户开办银行卡时的面签即可以当做满足综合类账户面签的要求(即客户到银行办了一张卡时进行了身份验证,之后银行跟第三方关联,就已经可以作为面对面验证了,所以不存在综合类账户的开户难的问题)综合类20万和消费类10万这个限额对消费行为几乎没有影响,因为余额转账只是其中之一,超过限额可以自然转接绑卡支付;交易限额对投资活动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大幅升高(交易手续费按照每笔来算,有了限额后交易次数上升,手续费成本加大),对很多的P2P平台影响将会比较大。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监管之外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沉淀的资金,促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支付的本职。
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大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大调整。
一是抢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热潮或将减退,行业发展更趋理性。自牌照制度实施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市场抢夺的稀缺资源,在近300家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中,真正能够通过通道业务获利的凤毛麟角,很多在“玩概念、屯牌照”,而市场对牌照的估值也近乎5000万元左右。监管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让其发展空间和业务模式有了清晰方向,预期收益被框死,势必会削弱市场对牌照估值,是第三方支付市场更趋理性。
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大调整,技术实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将逐步控制市场,并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三是除争夺市场占有率外,第三方支付行业应更注重技术革新,对高安全性和高便捷性的新技术赋予更大希望。
四是“去银行化”、“去银联化”以及“渠道化”的定位,让第三方支付更多的体现金融中介服务商的概念。
(责任编辑:韦伟)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