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未定 香港ETF“北上”遇阻
秦伟
尽管基金互认已开闸半月有余,眼看着传统基金热火朝天地争当首批互认先锋,香港不少ETF基金还只能继续等待。
因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两地互认的操作过程中,ETF与传统公募基金面临更多技术性问题。一方面,互认最终落地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另一方面,在一级市场进行互认应当以何种方式实现,采用联接基金还是在对方市场上市,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存在后续衍生问题。
“在操作层面上,香港市场上申购和赎回的流程与内地市场不同,虽然ETF包括在首批产品中,但我们和内地的代理人或者托管人商量具体如何操作时,他们也不确定。”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ETF部门主管吕霭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
联接基金
两地基金互认开展初期,中国证监会划定的合资格申请基金包括常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及指数型,其中指数型基金包括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即ETF。但在实际申请过程中,仍有尚待理清的细节。
在香港首批申请北上销售的基金中,大部分为传统基金,仅恒生银行旗下恒生投资管理对两只指数基金提出申请,其中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即为联接基金。但香港多数ETF并没有联接基金,只能等待更为明确的方案。
业界也在积极与香港证监会商讨解决方案,今年7月,通力律师事务所刚与香港证监会进行会议,商讨是否可以放宽对ETF设立联接基金的要求。该所合伙人吕红认为,联接基金只是外衣,证监会应当视其为通道,历史业绩和销售规模这些指标则应当看联接基金背后的ETF。
ETF联接基金,是指将其绝大部分基金财产投资于跟踪同一标的指数的ETF,跟踪标的指数表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采用开放式运作方式的基金。
“现在讨论的解决方法,一种是设立联接基金,另一种就是直接在对方交易所上市。”吕霭华称,在对方市场上市并不容易;而设立联接基金,流程上虽然比较方便,可以直接利用已经设计好的北上、南下互认体系,但对基金公司来说首先会带来额外的设立成本,另一个问题是,联接基金是否还要满足成立1年的申请条件。
按中国证监会已订立的要求,可以申请北上销售的基金须满足成立1年以上,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外币),不以内地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在内地的销售规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不高于50%等条件。
香港业界建议,监管机构或许可以先看联接基金跟踪的标的ETF是否满足条件,否则,现在推出联接基金,可能要等待1~2年才能真正参与基金互认。
内地同业或代理人,也没有更好的参考意见。吕霭华称,计划今年8月与内地基金公司和代理人再做交流,集中讨论技术性问题,但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历史经验,对于如何操作都有些迷茫。
沪港通、深港通有望纳入ETF
香港ETF市场自2003年起步后稳健发展。港交所的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底,整个市场的ETF数量已经从最初的3只增加到130只。由于透明度高、交易便利以及费率更低(香港ETF交易豁免印花税)等优势,ETF产品交易规模也显著扩大,总交易额约131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亚洲第三。
在两地基金互认推出之前,香港市场曾希望已经开启的沪港通能够扩大容量,将ETF纳入互通范围,打通两地ETF的二级市场。
“我们也在研究沪港通、深港通是否会把ETF纳入,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吕霭华坦言,对于这一问题,港交所方面曾给出“不要问why,而是when”的回复,但终究没有给出任何时间表。随着基金互认推出,通过一级市场进入内地的可能性变得更高。两地ETF一级市场虽然均以机构为主,但内地一级市场直接向个人投资者开放。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