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子式国债增加新渠道
记者近日从财政部官网获悉,新一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将在本周三(6月10日)起面向个人和机构发售。尽管年内央行两次降息,将储蓄国债的票面年利率拉下一定幅度,此次3年期、5年期国债年化利率分别为4.67%和5.07%,仍略高于长沙地区各银行已上浮的同期定存的利率。由于今年起网银渠道代销储蓄国债的银行有所扩容,这次长沙地区有14家银行支持居民网银和手机银行购买本期电子式国债。
本期国债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总额400亿元。第三期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4.67%,最大发行额240亿元;第四期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5.07%,最大发行额160亿元。发售期为6月10日至6月19日,2015年6月10日起息,按年付息,每年6月10日支付利息。3年期和5年期品种将分别于2018年6月10日和2020年6月1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年利息。
记者了解到,本期国债除以往国有银行为主的网银渠道和网点渠道外,新增了多家银行网银销售,全国范围内有18家银行在其列。对长沙地区居民而言,则可通过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以及中信、华夏、浦发、兴业、招商、民生、北京、广发、邮储14家银行的网上银行办理两期国债认购、个人国债账户开户和查询业务。以往常一样,本期电子式储蓄国债提前兑取仍有利息损失。从2015年6月10日开始计算,投资者持有两期国债不满6个月提前兑取不计付利息,满6个月、不满24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180天利息,满24个月、不满36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90天利息;持有第二期国债的,满36个月、不满60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60天利息。
(责任编辑:华青剑)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