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引领新牛市 机构遥指4000至5000点
在“互联网+”概念带动下,市场从大小票“跷跷板”转向“共同富裕”,牛市格局已经确立。对于后市,较多机构乐观地认为高度可看至4000点甚至5000点,但也有私募提醒,逐步减仓落袋为安是上策
在经过“两会”期间的震荡整理后,沪指一举突破2009年的阶段性高点3478点,站上3600点。不经意间,沪指三天就大涨了200多点。
未来A股是否继续上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机构纷纷看好后市,普遍认为牛市格局已定。
北京一位私募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过了3478点高峰,A股下一步将直奔4000点。” 摩根士丹利亚洲部门主管Jonathan Garner甚至预计股市还有更多的上行空间,称中国经济正在成功向消费及服务驱动转型,今年上证指数有望到达5100点。
不过,在股市一片沸腾之际,也有谨慎的私募经理认为,股市上涨过快,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警惕市场回调。
曾经在2011年被誉为最牛逃顶私募经理张亮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我现在很谨慎,正在不断减仓,目前仓位仅剩下三成,短期建议股民可以获利了结。”
资金不断入场
近期市场再次出现普涨格局,蓝筹股在银行等金融股的带动下引领大盘一路向上,创业板则震荡上行创出新高,沪深两市双双保持创纪录的节奏。
3月18日,券商、银行等权重股飙升,钢铁、智能电视、中韩自贸区、在线教育、工业4.0、计算机、网络安全、传媒等众多主题概念也是集体大涨。
市场情绪重归狂热,两市成交量也再度攀升至万亿元。3月19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分别为6122万亿和4921万亿,这已经是上周连续第三个交易日的万亿成交量。
股市大涨,带动了场外资金的不断入场。中登公司最新数据显示,3月9日~13日,沪深两市交易所新增A股开户数再度打破记录,新增72.08万户,环比增加8.9%。
除了A股开户数在持续增加外,基金开户数量也在猛增。同一周,新增基金开户数量44.883万户,截至2015年3月13日,基金账户数总计为5474.17万户。 单周开户数量超过40万,这是自2007年以来单周开户的峰值。
从最近新成立的基金来看,不仅成立数量增多,基金募集的规模也迅猛增多。根据WIND数据,截至3月16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申购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其中九成为偏股型产品。
从市场风险情绪看,两融规模近一个月再次加速攀升,突破12万亿元,股指期货总持仓逼近26万亿元,股指期货基差溢价也出现上行趋势,暗示投资者对后市走势乐观。
作为市场上日渐强大的机构——私募基金来说,他们也是纷纷看好后市。
“在突破3478点前期阻力位后,我们判断股市已经重新回归牛途。”上述北京私募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过去认为无论是3400点,还是3478点,股市是难以逾越的,但是现在看来仅是一层窗户纸,一冲就破掉,而且是在金融、地产、石化等大盘股还未发力的情况下,市场就冲上3600点。如果说2009年的高点3478点是一个山丘的话,我想现在就是越过了山丘,确立了牛市。”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调查,私募基金对3月A股走势整体偏乐观,57.14%私募看涨,33.33%私募认为3月A股会横盘整理,但有9.53%私募看跌,相比上月提高5.96%。
牛市基因稳固
各家机构看好股市各有原因。今年1-2月份宏观数据发布后,市场上部分投资人认为企稳遥遥无期,这也是股市在“两会”期间一直呈现震荡局面的原因。但是“两会”后,各种利好消息接踵而来,股市再次走强。
中信建投分析师安亚在最新的研报中称,企业企稳的迹象已经显现,3月份下旬寻找进一步确认额逻辑,但是就牛市阶段的市场预期而言,“企稳信号+叠加政策进一步放松=对于企稳的信心”,在证实或证伪之前,市场预期无疑会提前反应。
在经历了2014年的低迷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房地产问题的关键词也变得相对温和。从前两年的“坚决抑制”、“加强调控”、“调控”、“抑制”等字眼变化为今年的“支持”、“促进”。
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地产财政捉襟见肘,“两会”之后地产调控进一步放松的概率较大。安亚认为,从中央传递出的政策信号来看,今年制定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刚性,即便地产市场回暖的力度不及预期,政策力度会超过预期,经济拐点的确认会出现在二季度。
上海鸿逸投资总经理张云逸对于后市也持乐观态度,今年2月份旗下私募基金业绩上涨50%,获得月度冠军。他提出行情走牛有四大基础,1. 由于资金有效需求衰减,同时央行货币供应充足,刚性兑付的打破,全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权益类市场价值相对提升。2. 全社会资产转移,居民财富结构正在转变。这两个转移的大拐点已经来临。原来整个社会的财富资产主要以企业、国有资产为主,以高收益债为辅,随着国家鼓励资产证券化、权益化,原来那些静态、固定的资产向流动的权益类资产转移。3. 国家深化改革,搞活微观经济,企业活力得到增强。4. 以习大大为首的新一届政府,强力改革,强力反腐,大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激辩创业板
2月份以来,创业板不断创出新高,截至3月19日,创业板综指收2302点,市盈率高达85倍,创业板成了 “创梦板”。这时摆在投资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业板有没有天花板,天花板在哪里?投资者前进还是撤退?
有人说,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市梦率可以挑战天空。但问题是几百家创业板公司的盈利可能比不上中国平安一家公司的利润高,很多投资人认为估值泡沫太高。
“目前的创业板市盈率和当年美国上世纪90年代科技股破灭时的市盈率相当,即使国内的创业板还能上涨,但一定是接近了天花板。我们比较谨慎。”北京一家私募经理告诉记者,相反他们看好主板市场的金融、地产等板块。
在他看来,近期创业板的加速上涨,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刺激。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记者见面求会上强调,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跃,是更大的空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的经济飞起来,一时间“互联网+”也成为了所有人的关注点。
今年重仓移动医疗等板块的张云逸认为,尽管创业板估值比较高,但对于成长股来说,它们的估值往往是不好静态评定的,真正的成长股特性和价值就在于其未来业绩会大大超出预期,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即使静态市盈率超过60倍,投资也不会是铤而走险。
在他看来,新经济估值应该这么考虑:一是本身的商业模式是否合理,客观。二是产品服务的对象,未来的提升空间;三是发展的战略。四是核心团队是否有进取精神,是否有互联网思维发展企业,敢于全身心地投入,敢于冒一定的可控制风险经营企业。虽然目前企业收入非常小,但是我们觉得它非常有前景。
短期提示风险
开始逐步减仓的张亮告诉记者,尽管在大家看来突破了前期阻力位,前景会一路平坦,但是过去长达五六年的套牢盘在3000点~3500点之间,这需要时间消化。
“在去年5月份,我就判断创业板到了底部,但是没有多少人认同,我在1200点建了很多仓位,现在到了创业板综指到了2300点,我为什么不减仓?”张亮认为,通常股市在一片看好中,风险在集聚。
“你看,每天股市有巨大的成交量,但是没有卖哪里的买啊,很多获利丰厚的机构投资人正在逐步减仓落袋为安。”张亮说,“这个时候冲进来的新股民有可能成了解放军。”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庆近期也提示风险在加剧,在他看来,市场行情好,情绪高涨之际,越要保持一份冷静。
他认为,如果真是牛市,应该是实体经济以及资金层面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但是目前实体经济总体是偏弱的。而且,经过2014年的资产价格修复和轮动,各大类金融资产价格经历了一个重估的过程,这个过程已临近尾声,A股内部各板块的涨幅均值回归基本完成。同时我们注意到,A股相对于H股已经明显高估,而注册制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尚未落地。
他还提到今年将会面临三大风险因素,第一,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不稳定,危机因素可能波及中国,造成短期冲击;第二,中国国内经济中也可能出现个别的信用违约事件,有可能在短期内引起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上升,并引发市场调整;第三,新股发行注册制的推出对中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中短期会对市场的估值体系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一些因IPO供给不足造成高估值的板块,可能会因此而使得估值降低。如果投资者一味忽略其对一些板块供求关系和估值体系的短期影响,也可能会带来自食其果的负效果。总之,提醒大家坚持理性投资。
“互联网+”概念成为共识
2015年,蓝筹股普涨的局面可能不再出现,更多的是结构性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安亚称,在市场寻找向上逻辑的过程中,3月份市场将对地产数据改善和资源价格走势可能会比较敏感,相应的蓝筹板块可能得到提振。就短期市场而言,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在配置上强调均衡配置,抓住可能出现的普涨带来的机遇。成长股中需要精选移动互联网对于金融、医疗、教育以及汽车家电的融合,高端制造和能源革命等;抓住趋势向好的时机,布局地方国企改革加速带来的机会,在国企改革停牌中积极操作,在资源股中,强调中期布局意义,在价格信号或者企稳信号出现之际,将是蓝筹股中的最佳配置品种。
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师李少君则认为,市场风格正在改变,大小票从“跷跷板”转向“共同富裕”,银行股打响蓝筹反攻第一枪,增量资金返场,银行股感染力将大规模蔓延;创业板加速赶顶,由于估值阈值高,言顶为时尚早。二季度将进入政策蜜月期,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大小票将出现阶段性齐涨格局。
主题上,李少君建议,关注“互联网+”制造业/教育/农业/医药均有主体性机会;区域性战略主题进入全面推进,持续关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西藏股。
另外,在市场被激活的背景下,市场有可能避开前期涨幅过高的股票,从而寻找低价股。有券商分析师认为,低价股中有不少是前期涨幅相对较小的个股,且不乏业绩支持或业绩改善的公司。在大盘短线累计涨幅较大的背景下,介入这类低价股也是防范风险、保证收益的一种方法。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