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效果初显 中小基金凭借事业部突围
“2015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基金经理荒!”面对2014年底大量基金经理“公转私”,市场这种声音明显高涨。
难道公募基金真的难以留住人才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之后发现,虽然2014年不少基金公司出现了人才流失,但也有不少“另类”的基金公司涌现,这些都与公募基金新机制的推出紧密相关。
无论是员工直接持股,或是基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获批,还是事业部机制的日渐铺开,又或是各类种子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工作室、持基计划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激励方式,基金公司在自身机制上下功夫,谋求提高自身业绩和挽留吸引众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已渐渐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前海开源:新基金也能挖角大公司
成立日期:2013.1.3
2014年末资产规模:196.08亿元
2014年规模增幅:18.7倍
投研团队:30人
提起前海开源基金,不少圈内人士对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公司凭借股权激励、事业部制和创新的考核机制,正在业内疯狂挖角。
仔细看看公司现有团队的核心投研人员,不少都是业内的老面孔,例如,原中信高级投资经理李东骞、陈晓晨;原长盛基金基金经理刘静、资深基金经理丁骏;原中邮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徐立平;原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基金经理曲扬,南方基金首席研究员王霞,研究组组长邱杰;原中信证券机械、军工分析师薛小波;原汇丰银行(德国)股票研究所及投资银行部副总裁谢屹;原光大证券理财产品部量化产品系列负责人孙亚超等。
近期,前海开源还从南方基金挖来前监察稽核部执行总监傅成斌、交易管理部副总监兼中央交易室主管王厚琼,分别担任前海开源基金督察长和投资决策委员会执行主席。在最新的名单中,原益民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侯燕琳已加盟前海开源,执管专户团队。
据了解,前海开源基金公司投研团队达30余人,其中基金经理近20人。除去对管理层和投研核心团队会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在体制上,推行事业部管理体制,在公司内部营造“合伙人”文化,公司对基金经理业绩实行两个“532”考核机制,兼顾长期收益和绝对收益。
“有别于另一种按照资产类别划分事业部模式的基金公司,我们的事业部是按照成员划分,即一个基金经理对应一个事业部。未来计划是一个事业部下包括主管事业部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以及研究员等成员。未来不排除这种可能,有基金经理助理或研究员表现出色,事业部将其提升为基金经理,各事业部之间依据投资特色区分。例如,现任公司执行投资总监徐立平,有着多年的TMT、动态蓝筹、消费、成长股投资研究背景和经验,其管理的事业部将重点围绕上述优势行业布局。研究、渠道等部门仍处于同一平台之下,公司有独立的研究部,共有10余名研究员,负责给各个投资事业部提供所有的研究支持。”前海开源相关人士介绍。
据了解,目前不少实现事业部制改革的基金公司,相应的部门都还没有进行独立核算。该人士进一步指出:“母公司投资事业部的运作模式只是雏形,距离真正的独立核算还需一段时间,事业部运作需要建立在盈利基础之上。目前,单个基金管理规模较小,无法覆盖事业部员工工资以及渠道等各方面成本,公司的成本收益还是统一核算。目前子公司和专户事业部稍有不同,会在18个月的培育期后先行一步实施自负盈亏的模式,即一个事业部独立核算,承担该部门的整体费用,包括员工工资,差旅等成本。”
此外,和同批甚至更早成立的基金公司相比,前海开源在公募基金产品的投入上更加积极,其发行的产品似乎更加具备鲜明的特色。目前公司已有7只产品问世,公募基金规模约为25.33亿元;专户产品数量为21只,规模为128.58亿元;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共有19只,规模约为42.17亿元。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前海开源的公募产品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军工主题基金的布局独树一帜。退回到2013年底,前海开源公募仅1只混合型基金,资产规模只有1.286亿元,这也意味着其公募资产规模在2014年增长了近18.7倍。
公司旗下专户产品前海开源IT精英1号资产管理计划于2014年6月10日成立,截至2014年12月26日,份额累计净值达到2.230元,成立仅6个月,涨幅超过123%。
中欧:“窦氏效应”初显
成立日期:2006.7.19
2014年末公募资产规模:254亿元
2014年公募规模增幅:1.2倍
策略小组:5个
窦玉明上任中欧基金董事长后,将其多年对公募基金改革的思考付诸实践,2014年的中欧基金初显“窦氏效应”。
事业部制度的引入,将基金行业运行了16年的“大而全”投研架构打散,重组为一个个事业部。截至目前,中欧基金已经构建了5个策略组,包括周蔚文行业精选策略组、苟开红基本面选股策略组、陆文俊绝对回报策略组、刁羽固定收益策略组以及曹剑飞成长策略组。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除上述五个小组外,中欧基金第六个和第七个事业部也即将诞生,其中一个主要为专户方向,另一个则由前广发基金旗下资深基金经理刘明月带队。
在这种扁平化管理的事业部制度下,每个策略小组真正实现独立核算,并参与分享管理费收入分成,享有独立的用人权和薪酬奖金分配权,独立制定投资理念、投资流程和投资决策。与其他基金公司不同的是,为了强化与持有人利益的高度一致,实施了跟投制度。公司通过要求基金经理投入自有资金到所管理的基金产品中,中欧基金的自投比例高达0.55%。
中欧明确定位的用人标准是:长期投资业绩前10%的优秀人才,而且投资风格稳定。同时,辅之以共同的价值观。最值得外界关注的是,在招聘阶段,采取多“合伙人”多轮交流共同讨论聘用决策。
同时,在新《基金法》亮相后,中欧基金公募股权改革走完流程,意味着公司形成了员工、外资、国有以及民营四种资本均衡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使之成为业内公认的制度改革最为彻底的基金公司之一。
制度改革后,中欧基金业绩和资产管理规模呈现怎样的变化?截至2014年四季末,中欧基金旗下公募基金规模升至254亿元,而2013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2倍。在非公募领域,不少基金圈内人士向记者直言,中欧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专户规模做起来了。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渠道了解到,以陆文俊为首的专户绝对收益团队,自2014年以来陆续发行了专户产品,其中陆文俊本人亲自掌管两只。2015年1月上旬,陆文俊掌管的首只业绩产品成立满一年,实现了超过50%的收益,赢得了代销渠道的认可,其第二只产品成立时规模直线蹿升至17亿元左右。通常情况下,单只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的销售规模不超过2亿元,且业内平均水平在1亿元左右。
尽管事业部制或类似的机制已是大势所趋,但其内部互相竞争、资源的协调以及投研整体的协作方面,始终让其他基金公司存疑。在协作方面,包括中欧在内的众多实现事业部制的基金公司也提供了公用的研究服务平台。目前中欧基金也在强化打造该平台,目前已有10人左右规模。然而,中欧中小盘和中欧优选2014年以来净值涨幅都不足20%,成为本轮牛市中严重踏空的基金,也再次引起了基金业内人士对事业部制的疑惑。
永赢:“人少”也适合走个性化道路
成立日期:2013.11.7
2014年11月末资产规模:192.36亿元
核心投研团队:9人
作为业内首家实施员工直接持股计划的基金公司,永赢基金已从新近成立的默默无闻转换到聚焦在镁光灯下。2014年,和众多新基金公司相同的是,永赢基金也在努力开拓公司的非公募业务,以寻得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道。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截至2014年11月末,母子公司旗下共有52只产品,管理资产规模192.36亿元。其中,唯一的公募基金永赢货币基金,管理资产规模3.65亿元;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产品16只,管理资产规模共计31.74亿元;子公司资产规模156.97亿元。
客观来看,和其他公募大佬,甚至是基金子公司动辄上千亿元的规模相比,永赢基金的成绩单并不算耀眼,但也反映出公司的一些战略思想:不追求“产品线齐全”,不推崇“规模至上”,而是坚持走“精品”路线。事实上,在众多基金公司眼中,新基金公司追求大而全的模式并不是理想的模式,小且有特色的精品店才是胜出的法宝。据了解,和绝大多数基金公司专户业务中通道业务占据绝对主力不同的是,永赢的专户团队几乎没有做通道业务。
永赢基金内部人士表示,2014年8月份施行的全员持股计划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一方面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了跨部门之间的交流,形成了积极补位、相互学习、氛围融洽的公司文化;另一方面,全员持股方案的施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行业优秀人才不断加入。
据了解,目前公司共有9名核心员工,覆盖权益、量化对冲和固定收益投资三个业务条线,这也是公司战略规划的方向。其中,主管投资的副总经理赵楠,具有15年证券投资研究经历,先后任职于中信基金、中信建投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公司从博时基金挖角的具有海外背景的量化投资总监张大木,具有13年从业经验,曾任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巴克莱银行。此前,公司在2014年9月挖角光大证券优秀的固定收益团队,为公司管理的永赢货币基金及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业绩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如此,这样的投研团队,无疑是公募基金中的微缩版。在不少基金人士看来,这点家底想要撑起一个公募基金团队似乎难度不小。
除去股权外,公司欲重点打造的非公募项目,其自身的激励机制无疑是关键。据了解,公司自成立以来前台业务部门就采取独立核算,收入与业绩、成本挂钩的方式。员工在享有股权激励的同时,可以就各项业务进行提成,提成方式采用的是累进方式,业绩越好,收入越高,提成比例也越高,充分发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在资管行业中的作用。所谓的累进制,显然是指投资经理和公司已约定在不同收益档次下,获取不同的业绩提成比例。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公司旗下的专户永赢混合一期产品已到期,取得23%年化收益率;另一只专户产品永赢量化对冲1号产品,于2014年4月份成立,截至2014年12月25日获得了17.8%的收益率。除此之外,定增类的永恒1期产品单位份额净值已达2.63元。
天弘:“绝对收益”有待考验
成立日期:2004.11.8
2014年末公募资产规模:5898亿元
2014年公募规模增幅:2倍
权益类投研团队:30人
凭借余额宝,天弘基金得以在最短时间内跃升为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行业老大,常常被业内调侃为“屌丝逆袭”。2014年,天弘基金率先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比例达到了11%,与以往业内讨论的高管持股激励不同,天弘基金的员工持股覆盖面更广,全体员工均有机会享有股权激励。
受众面更广的激励计划,也让天弘基金在2014年吸引了100多名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加盟。据了解,截至2014年9月底,含子公司,天弘基金正式员工已达330人。其中电商条线的新人既有来自金融机构的,也有来自SNS网站、第三方支付的,有自主创业的实干人才,还有在电视招聘节目邂逅的数据奇才。
和其他同行的投研团队设置不同的是,天弘基金投资研究部有两个二级部门,也颇有互联网特色,一个是传统的股票研究部或行业研究部;还有一个创新部门叫数据研究部,目前有8个人负责数据研究工作,目标是利用大数据来为股票基金研究做支持。利用此前备受市场关注的大数据平台,数据可以自动做出来需要的信息,相当于用数据研究提升人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了投研的效率,给研究插上了翅膀。显然,大数据平台的研究成果也会涉及公司旗下的公募产品即余额宝大规模的申购与赎回,特别是在份额上保持稳定给予不小的支持。大数据的时代,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为投资研究给出指导意见,也是众多基金经理关注的焦点。
尽管各家基金公司陆续推出各种渠道版本的“宝宝”,但凭借股东方的平台优势,天弘基金稳坐老大位置。截至2014年末,天弘基金旗下公募基金共16只,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为5897.97亿元,较2013年底增长了近4000亿元。然而,剔除余额宝后,天弘基金其他产品的资产管理规模只剩下30亿元左右。
在考核方面,天弘基金选择以绝对收益作为目标,对于投研团队而言,天弘基金不以每年、每季度、每月的市场业绩排名为考核目标,也不看重短期的相对收益,而是比较最终给投资者当年实际贡献的绝对收益。所有基金经理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考核,投资围绕科学、数据及逻辑,而不是随行就市。权益类投研方面,投研团队目前约30人。众所周知,公募基金产品的考核,更多地呈现出天天排、周周排、月月排的特点,且更看重的是相对收益的指标。不过,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天弘永定成长价值2014年以来的收益为41.8%,天弘周期策略和天弘精选的同期收益都在30%以下。另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天弘基金通过定制的模式和一些客户进行合作,非公募业务规模也增长很快,在业内并不算小。
记者观察
公募基金放权又让利频推激励机制“自救”
岁末年初,各类贺岁档影片抢占跨年市场,而在公募基金行业,却是多家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频频登台亮相。
原有公募基金机制自身的局限,使得基金经理普遍感觉被束缚手脚,激励机制跟不上,加之备案制等松动,一批公募基金精英已然收拾细软准备奔向阳光私募的黄金时代。在公募基金圈内人士的眼中,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和2016年公募精英的离职潮水必定凶猛。
不过,中邮基金为明星基金经理打造工作室,兴业全球基金再升级1+1持基激励计划,上投摩根基金推出种子基金的激励计划,多家基金公司都计划在2015年进行事业部制改革,少数基金公司也有股权激励的考虑。事业部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等一批权力直接下放到每一个团队中,而团队和基金公司分配也是股东方给予的让利行动。
那么这种既放权又让利的行动,是否真的能成为一剂万能药?
从上述四家基金公司来看,凭借着余额宝的规模急剧扩张,天弘基金资产规模大幅增长;而定位于主攻主动管理型产品中欧基金,旗下多只基金并没有显示出突出的业绩,甚至个别基金还出现严重踏空,排在了后1/3;由于以往基数较低,前海开源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实现大跨越;永赢基金则是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对非公募业务的打造上。似乎现在判断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的效果尚为时过早,事业部团队的建立,团队人员的磨合至少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加以梳理和再造。对基金经理而言,规模永远是站在业绩的对立面。据了解,一部分实行事业部制的基金经理都不希望规模过大,而规模和业绩往往都是公司对团队的综合考虑指标。此外,多个事业部团队整体协调运作也常常被其他基金公司所讨论,甚至成为不被圈内人士看好的直接原因。
然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实行股权激励或者是类似的事业部制,都是公募基金寻求方法留人。基金公司当下的激励计划,不仅充满激励的含义,更可看做是一种确保自我投资核心投研人才的拯救行动。
(责任编辑:李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