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利率市场化 奏响货币基金“黄金时代”序曲

2014年08月25日 10:5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从近十年的默默生长到近年来爆炸式的增长,再到令人遐想的未来,关于货币基金的种种已然成为国内基金行业与投资者中的热门话题。比照货币基金在业态最为成熟的美国所走过的历程,可以预见,在中国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当下,货币基金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彼时美国股市疲软,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为抵抗通胀,政府收紧货币政策,市场利率飙升。而当时美国施行Q条例,禁止银行机构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规定其余不同存款账户的利率上限,使得存款利率明显低于货币市场水平,而仅有起步门槛为10万美元的大额存单利率可自由浮动。中小投资者的资金在寻找新的出路。

  正是本着让小额投资者享有大企业才能获得的回报率的目的,第一只货币基金——储备基金(Reserve Fund)应运而生。该基金向中小投资者募集基金购买大额存单,回馈投资者以较高利息,并当日偿付红利。凭借收益与流动性的双重优势,两年后,储备基金已经有1亿美元规模。而银行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来扭转存款流失的窘境,比如设立与活期存款相似但可支付利息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设立享受货币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货币基金的发展壮大与银行的创新举措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Q条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相辅相成的是,货币基金也分享到利率市场化的红利,从1977年的不到40亿美元,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暴涨至1982年的2400亿美元,增量超过同期股票和固定收益基金总和。

  有业内人士评价,货币基金是利率市场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和助推器,在这一阶段,上游利率和同业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而下游存款利率仍受管制。这与中国目前的情况较为相似。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货币基金总规模为5717.28亿元,而截至2014年7月31日,货币基金规模已达17529.45亿元,不到两年时间内飙涨了206.6%。与当年美国的情形相似,货币基金的迅猛发展触发“鲇鱼”效应,刺激了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宝类”产品,并相应增强其产品设计、风险管控以及各种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水平。货币基金的发展与银行的金融创新,又反过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更多地让市场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放松政府对利率的严格管制。

  货币基金会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投资市场的“宠儿”,主要得益于“金融脱媒”效应,即在市场利率更具有吸引力的情况下,资金绕开商业银行等媒介,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以中银活期宝货币基金为例,数据统计,自中银活期宝2月14日成立至8月18日,其区间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达5.1378%,在参与统计的132只货币基金(A份额)中排名第8,不但远超活期利率,甚至高于4.25%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持有中行卡的个人投资者还可通过网上直销平台实现赎回资金实时到账,便捷程度可媲美活期存款。

  利率市场化带给货币基金的不仅仅是巨大的资金流,也将拓展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为其获取更高回报率创造机会。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奏响货币“黄金时代”的序曲。投资专家也提出,基金公司应严格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持有人结构,提高个人投资者占比,以更好地分享利率市场化的红利。

(责任编辑:李乔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利率市场化 奏响货币基金“黄金时代”序曲

2014-08-25 10:5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