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资管时代 市场投资者结构逐渐改变

2014年08月15日 08:19    来源: 期货日报    

  投资者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对某一期货品种而言,机构投资者占比也是衡量其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机构投资者的培育,需要监管层、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

  机构投资者渐增

  国务院今年5月下发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提出,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支持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资金、境外长期资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逐步扩大资本市场投资范围和规模。推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相继放开了各类机构的准入,券商、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QFII等机构投资者均获准参与股指期货。资本市场新“国九条”中关于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的描述,也为期货市场提供了孕育机构投资者的土壤。成熟的私募将逐渐取代个人投资者成为期货市场的主流交易群体,个人投资者将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资管产品进行理性投资。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将是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改善的一大契机,也是国内期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最近一年多时间以来,随着“资管热”的出现,国内期市投资者结构正悄然发生转变。在此过程中,更多大资金的入场挤压了小资金的生存空间。

  对此,苏州创元期货总经理吴文胜表示,期货市场上的大资金主要来源于法人户,而真正对散户具有“杀伤力”的是那些交易比较成熟的基金、信托等资管账户,这些账户的背后是一群高水平、久经沙场的投顾,能够敏锐地察觉行情动向,其操作手法很难让普通散户有空可钻。

  虽然尚没有数据能准确反映当前国内期市投资者结构的整体变化,但根据局部的数据以及市场一线人员的反馈能够管中窥豹。

  可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国内金融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市场共有机构客户252家,机构产品账户2262个,开设交易编码3094个,涉及券商、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QFII等六大类机构,除银行外基本都已参与。

  华北地区某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其所在公司的中小客户权益占比过去一直在70%—80%,而近期机构客户权益占比明显增长。

  华东地区一家券商系期货公司的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今年以来机构户数量和权益明显增加,上半年增长了近一成,增量主要来源于资管账户。

  放开准入,提供更多投资工具

  过去,期货衍生品并没有像股票、债券、货币基金等一样成为财富管理的主流投资方向,而如今衍生品逐步成为其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长江期货研究员李富认为,一方面,资管产品需要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对冲,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恰恰能够满足这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成熟的资管产品需要有更丰富的投资组合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资金方,在投资组合中加入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投资可以使产品更加丰富多元。

  大资管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引导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入市成为期交所不断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内几家期交所开发的交易系统都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支持机构客户自主编写客户端软件。”上述华北地区某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客户接入这种开放的接口后,系统反应速度非常快,尤其适合程序化、高频交易,而这些交易模式恰恰是机构户最常用的。只要机构自己编写一个客户端程序即可参与交易,不需要再使用期货公司的客户端。“交易所系统的革新一方面是为了迎接期权上市,另一方面应该也是基于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这位负责人认为。

  在期交所主动创新,服务机构投资者的同时,一些机构投资者也提出了新的诉求。

  “金融衍生品已经是我们比较看重的一部分资产配置,但由于现有的场内金融衍生工具种类有限,我们的交易还是受到一些限制。”福建一家投资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其所在公司主要做股指期货对冲套利,“沪深300指数主要对应一些大盘股,而我们在持有一些中小盘股时,却找不到更合适的风险对冲工具。如果能尽早推出中小板、创业板指数期货以及个股期权,我们的投资组合将会更加丰富,产品收益率和稳定性也会提高”。

  上海某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陈先生也有着类似的诉求。“挺羡慕成熟市场的投资经理的,可选的交易工具琳琅满目,完全可以满足各种投资组合。其中股指期货这一类工具,就有不同标的、不同合约规模的多个产品可供选择。”陈先生说。

  对于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等新衍生品工具,国内几家期交所的负责人曾在不同场合透露过筹备进度。相信随着这些工具的推出,未来会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利用衍生品对冲风险,期市投资者结构将会进一步改善。

  在财富管理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市场的监管层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如今发产品可选的通道比以前多了很多。”北京一家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崔先生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目前发行产品可以走信托、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券商等通道,不同通道提供的服务也各有特色,“今年我们还打算在基金业协会进行备案,以后连通道都不用了”。

  资本市场新“国九条”中关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这样的描述:尊重市场规律,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放松投资准入便是让财富管理市场去除垄断,实现良好竞争的基础步骤,这不仅包括通道竞争,也包括由通道竞争衍生出的资金托管竞争、资金对接服务竞争等。”崔先生如是说。

  私募期盼更好的市场化服务

  今年1月,《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的发布,让长期游离于法律边缘的私募基金等来了春天。但春天来了,苗木长成参天大树仍需时光。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众多私募公司希望有一个完善的私募服务市场,以便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交易本身。

  市场从来不缺少资金,但资金使用成本通常不菲。过去几年里,信托行业高企的融资成本吊足了投资人对收益的胃口。刚刚崛起的期货私募,仍然以固定高收益作为投资前提。

  目前,多数私募机构发行产品都要通过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募资,资金成本多在年化8%以上,银行还要求私募提供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作为劣后。在这种条件下,以发行一个3000万元规模、优先/劣后为2∶1的产品为例,私募机构尚未开始交易,就必须承担160万元的成本(也可以说是亏损)。

  虽然不愿意接受,但为了发展,许多期货私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条件。

  不过,畸高的资金成本和结构化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私募所抵触。杭州尚泽投资公司总经理丁洪波就明确表示,其所在公司已经不再接受结构化产品模式。“我们最近刚发行了一只管理型基金专户产品,只有管理人与客户之间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双方才有长期合作的可能,进而才会有更加健康的私募市场。”丁洪波表示,其客户也越来越认可这一观点。

  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工商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在结构化产品运行过程中,银行不断将账户收益数据发送给投资人,让他们了解期货私募产品的收益情况。目前一些投资人已经开始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以追求更高收益。未来,银行将开发MOM产品,逐步为私募提供更加充足的风险偏好资金。

  目前,银行、第三方理财、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是期货私募主要的营销渠道,而私募公司其实并不希望与过多的渠道打交道。

  “我们是一个交易团队,希望通过交易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上海一家大型私募机构的营销负责人告诉记者,产品销售是私募能力变现的重要一环,但他希望有更加专业的机构代理完成这一工作。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的产品销售只有他一个人负责,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各个机构分别谈判。如果有一个专门的销售机构,对其所在公司足够了解,那么产品销售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这家机构。“而且,专业的销售机构可以同时销售多个公司的产品,在销售端实现资产配置,可能比我们单独销售的效果更好。”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这样的机构刚刚出现,但专业性和运作能力还有待提升。

  除了销售,产品运作时期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产品净值发布、产品扩容等事项也需要有专业团队维护。“通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已经成为私募愈发强烈的需求。

  期货私募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一些规模较大的期货私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目前国内期货市场沉淀的保证金为2000多亿元,一家期货私募即使运用多策略,所能承载的资金也很难超过20亿元,发展得较好的期货私募几乎都开始走上多样化投资之路。

  债市、股市以及境外市场无疑是期货私募拓展投资领域的几个主要方向。记者发现,已经有多家私募开始招聘宏观经济研究员、债券交易员等。除了独立招聘,也有很多期货私募提出了跨公司合作的需求。

  “我们希望与固定收益类投资公司合作,由此我们可以接纳更多的资金,而对方可以通过配置一部分期货产品,提高产品整体收益水平。”某期货私募营销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他坦言,公司间合作需要双方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要形成双方都认可的收益分配模式并不容易,这条路还须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宋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大资管时代 市场投资者结构逐渐改变

2014-08-15 08:19 来源:期货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