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上行动力减弱 成长股或再登台“唱戏”
沪指在站上了2200点后出现了连续的大幅波动,周四收盘更是跌破了2200点整数关口。本周盘面主要特征表现为振幅明显扩大,显示随着指数的走高,市场分歧正在逐步加大。同时,两市“跷跷板”效应明显,在主板出现震荡休整的过程中,创业板指数再度受到市场资金的关注,本周前四个交易日创业板指数小幅跑赢主板指数,市场不再呈现此前的蓝筹单边上涨行情。
虽然国内经济企稳,稳增长措施见成效,沪港通即将启动等支撑大盘上涨的因素目前来看仍可维持。但海外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央行报告又指出定向降准不宜长期实施,因此市场预期未来定向宽松政策的持续时间和力度可能会大打折扣,再加上主板出现连续超买之后,短期难免有调整的要求。在这些担忧情绪的共同影响下,市场放缓了上涨的步伐。而且基于沪港通预期而流入的外资,也并不足以扭转A股的长期趋势,因此在完成一轮估值修复之后,大盘向上动力正在减弱,主板在2200点附近转为震荡的概率正在加大。
回顾本轮主板行情爆发的基础是经济运行在政策定向刺激状态下出现了一定的积极因素,而催化剂则来自包括外资在内的流动性驱动,因此可以说是由全球货币政策共振而带来的风险偏好上升导致。由此,国内基本面的改善能否持续,以及资金的流入是否具有延续性,便成为了决定后续行情的两大因素。
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中,中采的7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汇丰的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7月为50.0%,较上个月大幅下滑3.1个百分点。从历史数据来看,服务业PMI和房地产景气情况相关度较高,两个数据的下行都说明房地产极其相关的服务业景气程度正在下滑,同时消费增速维持当前低位运行状态。虽然中采和汇丰的服务业PMI的下滑可以解释为由地产景气回落所致,但地产行业周期下行已是既定事实且被市场所消化,所以这并不至于引发对基本面判断的转向。尤其,市场比较困惑的一点在于最近两个月诸如PMI、工业增加值等宏观数据和发电量、挖掘机销量、钢铁价格等微观数据之间的背离,虽然宏观数据自6月以来明显好转,但微观层面却未见起色。
具体来看,已公布的二季度和7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从5月份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填补了房地产投资的空缺,从而稳定住了中国内需和GDP增速表现。同时,6月份全球各主要经济体PMI同步进入扩张区间,这一趋势必然会滞后反映在中国的外需增长上。此外,7月份汇丰中国PMI预览值超预期大幅上涨,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都表现强劲,这也反映出内需和外需的改善具有持续性,且有逐步加强的趋势。由此三季度经济增长动力温和改善趋势依然能够延续,但由于经济增长面临高基数影响,所以预计在同比增速上会表现为小幅回调。
总体来看,稳增长政策推动以及外需修复依然将是经济增速的主要支撑力量,而受房地产投资下滑以及制造业产能投资限制的负面影响,经济内生动力依然疲弱。虽然货币依旧宽松、房地产调控放松范围与力度也在扩大,但还未能扭转房价走弱趋势,销量增速也在底部徘徊。这些先行指标显示,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处于下行通道是大概率事件。但相对有利的是,决策层对棚改支持力度加码,以及房地产销量底部平稳和调控放松所带来的预期,均会对房地产投资快速下行起到一定对冲效果。
另一方面,流动性包括国内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外部资金的流入。在国内货币政策方面,经过二季度的定向降准等一系列措施,央行的预期管理已经让市场明确了货币宽松的事实,只是操作上针对性更强。目前的货币政策并非为了刺激中国经济的全面扩张,而是主要基于支持政策扶持的经济增长领域以及防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外部流动性方面,在香港上市的南方A50ETF、博时A50ETF等A股大盘指数ETF都在7月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流入,但额度已几乎耗尽。且由于沪港通10月即将启动,目前外资已经大举流入香港市场,这一点从港币兑美元的持续强势中可见一斑。
此外,与2012年12月的那波行情相比,虽然日本和欧洲的宽松仍在延续,但美联储已明确开始收缩,美元亦在蠢蠢欲动,本轮资金流入或并不具备强烈的持续性。总体来说,虽然本轮行情的启动由外资驱动,但国内三季度的流动性环境会优于国外。这也可能导致市场风格的再一次转换,即受国内资金青睐的成长股再度跑赢大盘蓝筹股的情况可能在三季度下旬再次出现。
(责任编辑:邢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