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专家支招企业转型“触网”
“我的妈妈是一个传统妇女,对电子产品没有什么兴趣。后来我给她买了一个安卓智能手机,她一直把这个手机当作是基本的手机来用,只会打电话,只会发短信。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坐在家里沙发上,一边滑动手机,一边笑出声来。知道她在干嘛吗?她在刷她的微信朋友圈!那个时候,我才突然觉得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仅仅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了。”4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互联网创新与企业转型交流会上,来自ThoughtWorks公司的主持人以一段自身经历拉开了交流会。
如主持人所见所感,互联网已彻底席卷了当今社会各个角落。而企业,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将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交流会上,ThoughtWorks全球技术策略顾问、首席技术专家徐昊、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吴琳叶、高级咨询师代俊锋等浸淫在互联网第一线的专家带来了他们的心得。
看准潜在机遇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互联网时代,企业如何转型?
徐昊说:“企业转型,在宏观上分成两类。一类就是转型应对互联网挑战、一类是转型寻求互联网的机遇。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而言,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如果出现了互联网企业,他将会带来思考以外的这些容量和弹性的要求。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徐昊说,两年前,中国资本市场民间借贷非常火热,我们就想到利用互联网去做一个平台,使民间资本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一个发挥作用的渠道。它作为中间渠道商,也可以获得这种一定的利润。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他们主动寻求了机遇,但机遇也潜在着挑战。“当时,我们做了一个产品分析和产品设计。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仍然是按照比较传统的方式在运营。对贷款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互联网能带来的容量是难以想象的。于是这种方式就变得不太可行了。但从细分市场来看,每个月有很多中小企业主或出现物量短缺,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非常多的钱。于是我们把这样的平台和互联网的优势做了一个结合。所以最后做的是,线下核保,容量怎么办?通过让需要借款的人,通过保费的形式进行一个拆分,由线上进行融资。利用互联网作为这样一个投资渠道,上线以后,就变得非常火。”
打造与IT紧密配合的项目组织结构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互联网火热的今天,各个企业都在窥探着自己所处行业在互联网中的机会。但从目前来看,这些转身、转型都是冰山一角、小试牛刀。除非原本就是互联网企业的机构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和盈利外,传统企业都在互联网面前显示出了自己的怯懦或过于的谨慎。
那么,如何依靠互联网进行转型?怎么才算是转型成功?
代俊锋介绍了一个ThoughtWorks为澳大利亚一家大型银行和保险集团互联网转型的经历。“这家澳大利亚的大型金融集团,在过去的十年,通过收购其他的保险业银行,实现了160亿市值,旗下共20多个保险业务,有900多万个客户,15000多名员工。在进行互联网转型之前,这家企业已经有多种的线下渠道。但由于传统渠道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增速越来越缓慢,并且人工费用逐年上涨。以他们的个人保险业务为例,客户中心就有2千多名员工是专门为保险服务的。他们的部分保险业务通过经销商的形式进行销售,然后客户需要向经销商每年支付销售额30%的佣金。由于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成为这家集团的目标客户群,于是在三年以前,2011年这家集团计划投资1.5亿澳元的经费进行互联网转型。”代俊峰说道。
代俊峰表示,客户就像很多传统的企业,他们的IT部门和业务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于是便为他们打造了与IT紧密配合的项目组织结构。一个是业务管理层,项目总监理,运营管理层。在下面,是围绕整个业务的交付团队。来自业务部门的业务专家,以及产品经理其实是作为这些交付团队的成员直接参与到交付过程中去的。“有了这样的组织结构后,我们又提供了很多简单的互联网以及移动端的应用。比如说在线的询价应用,保险理赔应用等等。同时,我们把他们的所有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尽可能使用同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之前有多达62个业务应用,经过我们整合以后,只有15个了,为公司节约了成本。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和营销的渠道,用户数据的收集,为他们业务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我们也为客户提供了一个跨平台的全站式的渠道。
代俊峰说,经过一系列的整合、调整、增设应用后,这家集团销售机会产生提升了400%,销售的转换率提升了6倍,支付率提升了近4倍。据这家集团自己预估,到2015年,代俊峰所带领的团队为其每年带来的收益达到2.25亿澳元。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