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走出低迷拨云见日
4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月度报告》显示,2014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自去年11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的回落。专家指出,这种回升符合我国经济的“季节性”周期,预示着我国制造业总体平稳向好。但此次有所回升的新订单、生产等主要分项上升幅度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完全摆脱,在二季度相应调控政策出台后,应该可以实现全年经济“前低后高”的格局。
1 企业信心升至一年高位
数据显示,新订单指数连续5个月回落后,3月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升至50.6%,市场需求的环比有所回暖;另外生产增速略有加快,生产指数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达到52.7%。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3月PMI数据时指出,春节后企业集中开工,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活跃,原材料采购力度有所加大,因此采购量指数由临界点以下回升至临界点以上的50.3%;而从企业信心看,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本月更是升至12个月以来的高位62.7%,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可以认为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同日发布的3月汇丰PMI数据走势略有不同,跌至48.0,创8个月低位。尽管其中订单、生产、库存等指标也显示逐渐好转,但是仍处在下行的空间里。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汇丰和国家统计局所选取的统计样本不一样,所以会有这种不同,但是两个数据并不矛盾。国家统计局的样本量更加全面一些。汇丰统计的数据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由于中国经济存在非常明显的季节现象,所以从春节的用工荒之后,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无法像大企业一样迅速恢复,但从此次PMI数据中看到小企业也是有一个回升趋势的。”
2 整个市场内生动力增强
分析人士指出,前段时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一系列动作,加上春节错位等因素,都导致了首季度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疲弱不振。尽管此次PMI只是略有回升,但仍给市场弥漫的悲观情绪带来一定的积极刺激。
“今年初,我们对于我国外贸的增长可能有些过于乐观了。但是事实表明,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比预期的要缓慢,新兴经济体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也较大,美国QE变化所带来的国际资本大进大出,都造成了国内制造业投资的下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尽管年初的数据不振,但总体来看,如果剔除春节因素,我国经济运行基本保持着稳定。
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和不断回暖的世界经济让3月的制造业数据重新回到上升的路线图上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这表明整个市场的内生动力在增强。
“整个国际市场的需求在增加,对我国出口产生利好影响,而人民币在短期时间内有一定的贬值,这也是有利于出口的。后期出口有望企稳回升。另一方面,前一段时间以来的简政放权使得小企业投资环境、经营环境进一步宽松,而营改增的财税制度改革红利也让小企业的负担在减轻,投资和经营热情在持续增加,从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小企业PMI指数连续两月回升,3月份环比又上升了0.4个百分点。”蔡进说。
3 市场关注二季度政策“红包”
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判断,今年我国总体的经济态势会呈现“前低后高”的景象,上半年的确是相对艰难的时期,在进入发展转型、深化改革阶段后,一定幅度的减速不可避免。但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策红利对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推动作用会逐渐明显地释放出来。
“3月份PMI回升的幅度偏弱,但数据波动也在正常范围之内,显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开局平缓,但仍处在合理区间。”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要解决下行风险,要看二季度后政府的稳增长政策将有哪些利好,预计这些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坎、城镇化相关基建及轨道交通项目以及保障性住房投资加大等。
对于全年的经济走势,牛犁表示,仍要根据二季度左右的具体表现才能判断全年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今年我们定的调子就是‘7.5%左右’,而不设往年的最低标准,就是为了给全年经济留出足够弹性空间。但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要比预期更加大的话,不排除会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来保持流动性的充裕。具体政策的力度、细节等,都要根据火候具体掌握。”牛犁认为。
(责任编辑:史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