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图
本报记者 蒋娅娅
6月惊魂!国内的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钱荒”。
追溯这一场“钱荒”——
6月5日,银行间市场就开始出现小规模违约。但由于银行间市场实行“T+0”模式,机构们偶尔出现流动性紧张,拖延支付,还算是一件正常的事。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6月6日,新发农发债罕见流标,关于“钱荒”的各种利空消息迅速集聚。传闻开始此起彼伏,对银行间市场交易员们最大的打击,则是一条“光大银行违约,令交易方兴业银行千亿到期资金无法收回”的传闻。
6月7日,兴业和光大两家银行双双辟谣,千亿元违约事件子虚乌有。但兴业方面却坦陈,近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十分紧张。当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包括隔夜、7天期、14天期、1月和3月拆借利率全线飙升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当天的大额资金交易系统也出现了历史最长延时,市场则大面积出现违约。
6月14日,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因为市场流动性太紧张而未完成计划发行量,为两年来所罕见。
“资金面绷得越来越紧,大家都不愿意拆出资金,拆入资金更是难上加难。 ”一位交易员说。 6月19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各期限资金利率再度全线大涨,以往作为出钱方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借钱大军,这导致当天到了既定收市时间,市场上仍然有部分机构未能轧平头寸,人民币交易系统再度被迫延长交易半个小时。
6月20日,这一紧绷局面终于达到高潮: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暴涨 578.40个基点定格在13.44%的高位;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更一度飙升至30%,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这样的资金价格,近乎是高利贷的水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雷曼兄弟倒闭时,美元的隔夜拆借利率才6.43%。
在“钱荒”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希望央行出手救市,是市场的惯用思维。就在银行间市场资金链最最紧绷的 19日、20日,市场一度传闻央行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流动性。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一直在向央行施压。只是,央行不为所动。
直至6月最后一周,为安抚市场紧张情绪,央行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并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此时,Shibor利率已连跌三日,降至 6%以下水平。即便如此,央行并不承认“救市”,反而是一再重申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的立场。这也正是央行在此次银行 “钱荒”中坚持货币政策“不放水”的重要根据。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但银行间市场“钱荒”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自然不会有人有钱却装穷去借高利贷!眼下,因为央行的安抚,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紧绷的局面有所缓解,Shibor利率正逐渐回稳。但这一场“钱荒”考验并未过去。
机构们仍在四处找钱——银行“手头紧”,理财来救场。随着各大银行“抢钱”进入白热化,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收益率达到5%、6%的比比皆是,而且,“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几天之前,有客户还曾抱怨没有抢到某银行推出的41天期、收益率达到7%的短期理财产品,几天之后,没抢到的遗憾,就被更高的收益所弥补。建行近日发行的一款33天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创下7.39%新高;紧随其后,招商银行也推出一款100万元起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竟然超过10%!
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频频出现,恰恰说明银行很缺钱。与此同时,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 6月 21日称,中国金融领域持续的流动性紧张,可能会使一些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按时履约的能力受到制约,估计在6月份的最后10天里,将有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到期。一边付出高利率代价好不容易吸引了一些新资金,一边却要应付大量到期理财产品履约支付,“应付得了,就已经不错了”。
不止是银行,一些货币基金,当下也正遭遇着巨量赎回。平均收益率3%到4%的货币基金,竟然伸手去借年化利率6%以上的资金,如此不计成本之举,可见其对资金的渴求。 “全市场资金都很紧,交易员四处询价借不到钱,都急哭了。 ”某大型基金公司货币基金经理透露,6月中下旬以来,他们每天都在测算和部署,想尽各种办法避免货币基金出现负收益。
如此种种,机构们的“窘迫”,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