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救市 是个伪问题
齐 平
在屡战屡败这一点上,中国球迷和中国股民是一对难兄难弟。但以6月24日为分水岭,两者的排名发生了细微变化,由“股市不靠谱,仅次于国足”,变成了“国足可以嘲笑的惟有股市”。
这一天,中国足协、国管部和中国男足都对比赛失利发表了公开致歉信,让中国球迷的愤怒找到了一个出口;同一天,银行闹“钱荒”,股市又一次躺着中枪,单日大盘下跌超过5%,200多只个股跌停,1.34万亿元财富蒸发。网络流传着“诗人白交易”的打油诗:“对着K线图,一哭一上午;哭了一上午,还要哭下午。”
市场不相信眼泪,有关部门也不相信眼泪。中国股民的哭泣换来的是告诫:谁也不是股市的“奶妈”。
其实,不用人提醒,中国股市以其特立独行的走势,早就成了个“没娘的孩子只剩爹(跌)”的笑话。但无论如何,在数年熊市后、在连日下滑后,仍发生这种崩盘般暴跌,放在哪个国家都算得上一场股灾。救还是不救,本来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眼下这恰恰成了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反对救市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院派,认为股市涨跌是市场的问题,应该交由市场解决;二是实践派,认为过去多次救市并不成功,最终反倒给股民带来更大损失。
“央妈”听凭银行哭闹也不出手救市,是为了惩戒其这几年的忘乎所以,帮着它们长记性。但是谁都知道,A股表现熊冠全球,错不在股民,而是源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源于行政和市场的错位,是“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一个经常用来解释中国股市之谜的判断是: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这个让投资者单方面承担改革成本的“轨”什么时候“转”完,资本市场什么时候驶入市场经济的正轨,我们才可以心安理得地“让市场的归市场”。在此之前,不管多么不愿意承认,救市是无法回避的需要,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屡屡的救而不治,才是造成救市效应递减甚至“不如不救”的一个重要原因。几乎每次救市,都发生在股市虚弱至极,尤其是丧失了各方最为看重的融资功能后,来几管或政策或资金的超大剂量强心针,股市满血复活,直到又可以承接新股发行,直到再次失血过多。
而在此期间,各方并没有利用行情趋暖的时间窗口加快关系股市长远发展的制度建设,一系列需要“啃硬骨头”的改革引而不发,深层次矛盾从未得到解决,股市每次发病都比上次更厉害。
目前的股市如同气血两虚的病人需要调养。对此,各方应有足够的体恤和耐心,至少不必在连发行注册制改革眉目还不清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发出重启IPO的信号;更不必向还在流泪舔伤口的股民高调宣布“不救市”。
救市的要义在于修复受损的市场信心,方式远不止饱受诟病的拉抬大盘一种。远如当年一篇评论员文章引发“5·19行情”,就此开启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股权分置改革得以在各方的共识中顺利推进;近如汇金公司增持数家金融机构股票,以及国家外管局加快RQFII和QFII额度审批节奏,都多少可收或救或补的不同功效。
能否治愈股市沉疴,关键还看有没有足够的诚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