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能不赔就不赔”是一条自戕之路
保险业和其他金融行业一样,过多的市场主体和不断劣化的竞争环境,使其沉溺于考核压迫型和利润诱导型的高增长难以自拔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H7N9禽类疫情日渐淡去,数百多人感染,30多人死亡。“你知道那些血本无归想寻死的养殖大户有多少吗,是这个数的100倍都不止!”在最近的一个畜牧业工作年会上,与会代表感慨这场4-5月间飞来横祸的禽流感,对行业造成的灭顶之灾。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去年销售突破3亿元的江苏三德利牧业公司,过去两个月亏损3000万元,把过去6年间的利润全赔光还不够,公司老总朱晓演说,“现在,贷款没钱还,银行天天逼债。一年交几十万保费,但赔付至今没着落。疫情过去了,没钱进苗鸡。两个月愁白了头,人像是霜打的。”许多养禽大户损失惨重,无奈地发出:“谁来救救我!谁来帮帮我”的声音。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财政出一部分资金,希望保险业困难时刻也能伸出援手。但整个行业对此冷漠而淡定,笔者问多家财产险公司,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说,至今没有理赔案例。
一边是养禽大户血本无归寻死觅活的困境,一边是农业保险的零赔付,这残酷的对照近乎黑色幽默。一家保险公司的老总与笔者聊其赔付难时,说了句心里话:保险业竞争激烈,运营成本高,要想有利润就得“能不赔就不赔,能少赔就少赔”。禽流感这种新疫情,保险合同条款里压根没有,当然属于“能不赔就不赔”的范畴,如果要赔,全省20亿只家禽,一只赔一块钱,所有农业险保费都押进去,不吃不喝还不够。这又怎么可能呢?所以到现在没有一单赔付。
农业是弱质产业,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对包括家禽饲养险在内的农业险是一个考验。大灾面前,农户的最后一道风险屏障农业险几乎不起作用。而这两天,来自苏北的一则消息说,麦收时节,连云港东海县桃林镇的几户农民却在为农保理赔而纠结。他们的20亩小麦遭灾,颗粒无收。村民想到交过保险,先后打了十几次电话给保险公司,结果10多天过去了,从省里到县里,没有人理睬,更谈不上到场勘损。农民们心里凉透了,都说农业保险好处多,收保费时,天天有人在催,可一旦发生灾情,找谁谁不理。
不过,即便保险公司现场勘查人员来了,他们的赔付额度恐怕跟农民的预期会有很大的差距,一亩麦子只赔30元。这里就发生过老百姓对低赔偿不满,围堵保险公司人员的事件。这次大概有前面的教训,保险公司的人怕被扣作“人质”,索性不来了。
禽流感中暴露出的农业险问题,是整个保险业“易买难退”、“易保难赔”的行业沉疴顽疾之缩影。投保时天花乱坠,无所不保,出险后又普遍存在赔付难和赔付率低的问题。苛刻的赔偿标准和条件让人存疑:这样的保险有什么用?结果势必影响投保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投保少——保费高——赔付难——投保积极性更低。保险业前所未有的高退保率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佐证。据对中国人寿、太平洋寿险、平安寿险、新华人寿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公布的2011年报显示,其年度退保金分别为365亿元、96亿元、44亿元、150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13%、42%、15%、95%。而去年,上述四大上市险企退保金总额更是逾千亿元,这种高退保率是多年未见的,有的省份甚至出现高达百亿的退保,今年以来,全行业更是遭遇大面积的“倒春寒”。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长期粗放式经营、摊大饼、铺摊子,投资无门回报率低,内涵价值缺失和诚信危机已在困扰整个行业的发展。习惯于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的保险快车,如今终于撞上了经济减速的挡风玻璃。当然,经济减速只是外因,而内因还是行业自身多年“只长肥膘不长骨头”,只图发展,不讲科学。遇经济下行的大气候,积累的矛盾终于“迸发”出来。就像一个潜藏某种病灶的人,平时春风拂面,看不出有病变的模样,遇有突发事变,比如天气变化、家道衰落、生活挫折等,病灶立马全面爆发。曾几何时,市场狼烟四起,分田分地真忙乎,“谁升起,谁就是太阳”。100多个小太阳升起来了,“树起一杆旗,不怕没有当兵人”,甚至连电线杆上、厕所里都贴出保险公司的小卡片广告:“世界500强企业招业务员”等。贪大求快,急功近利的发展,对行业形象是一种戕害,是一种慢性自杀。
保险业和其他金融行业一样,过多的市场主体和不断劣化的竞争环境,使其沉溺于考核压迫型和利润诱导型的高增长难以自拔。于是销售误导不可避免,传统的高佣金制度驱使,难免会急功近利,销售人员为尽可能多卖,满嘴跑火车,作出不负责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的许诺,误把保险产品当作高收益存款或者理财产品。一些长期险收益往往不是当事人这辈子等得到的,而由于分红不理想,对账单只见扣钱不见生息,老头老太们醒悟过来后,一哭二闹三上吊,要退保,而退保又是违约,于是纠纷不断,矛盾升级,行业整体声誉受损。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保险业投诉量激增370%,其中行业老大中国人寿居寿险第一,南通等地甚至发生大面积退保。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保险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市场主体过多,竞争失范,保险业最本质的解急救难防风险的功能被扭曲,为了争抢邀宠客户,保险业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过度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深陷其中欲罢不能。许多产品由风险保障异化为投资属性,把保险当作投资来玩,吊高投保人的胃口,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很窄,“吃得进拉不出”,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运行,资产减值在所难免,必然使客户黏性越来越弱,加剧退保风潮。
没有哪个行业能像保险公司这样,与客户的契约关系是长达几十年、两代人,甚至是终生相随,生死相依,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业的发展必须以诚信为底线,以价值为准绳。困难倒逼改革。经济调整时期,狂飙突进的保险业出现与宏观环境相一致的同频共振,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一种市场理性,持续高增长让这个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衰竭,慢下来休整、检修未尝不是好事。当下行业中的问题和积弊提醒我们,必须摒弃破坏性的发展模式,摆脱以费率来打价格战、“拼刺刀”的手腕,跳出同质化经营的怪圈,加快产品创新,加强行业自律,擦亮诚信招牌,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为客户创造价值。
(责任编辑:蒋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