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崔向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吴晓蓓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 伟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中国中药制剂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2017年3月10日16:30

制作:财经部;主持人:郭枞枞

访谈介绍
3月10日16:30,嘉宾做客中国经济网,谈“推进科技创新 振兴实体经济”。

三位代表共话"推进科技创新 振兴实体经济"

崔向群代表、肖伟代表、吴晓蓓代表共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栏目,并就“推进科技创新 振兴实体经济”话题展开交流 详细

中经在线访谈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中经两会之夜。今天我们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创新驱动的相关话题,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一位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崔向群。

  崔向群: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董事长,中国中药制剂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肖伟。

  肖伟: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第三位是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蓓。

  吴晓蓓: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再次欢迎三位接受我们的访问。关于创新驱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报告当中也强调,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还对提升创新能力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划。崔代表,您怎么看待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创新驱动这方面的内容呢?

  崔向群: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经济上的实力,面临着要有核心技术,核心知识产权以及在国际上要有有力的产品,这些方面都需要创新来驱动。

  主持人:这样才有更好的竞争力。

  崔向群:对。

  主持人:肖代表您是做企业的,您怎么看待创新驱动振兴经济,您觉得创新驱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肖伟: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撑还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整个经济支撑的关键,但是实体经济没有创新进行驱动,这样的实体经济是不会牢靠的,是没有实力的。我感觉创新驱动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创新驱动,实际上还是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实体经济才会有希望。也就是说“三去一降一补”,三去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关键的问题把过剩的产能去掉,关键在创新上要有去产能的方式、方法。如果说你没有创新,过剩的产能是无法去掉的。去了过剩的产能以后,实体经济的状况又怎么来发展,还是要靠创新来补充,它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创新驱动应该是我们的关键。

  主持人:创新是根本。吴代表你怎么看待科技引领优化助推产业升级呢?

  吴晓蓓:今年总理报告在创新方面提到的非常具体、详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鼓励科技创新,现在科技创新的形势前所未有,而且社会的高度共识也前所未有,只有在科技创新有实质性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理在报告里对科技创新这块,从很具体的4个方面布置了科技创新,在现阶段应该怎么样去鼓励科技创新。其中有几点我印象很深:一个是提到了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这个是科技创新的龙头,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任何一个科学技术都是要有理论基础做支撑的,所以把基础理论这一块做好了,它的创新的基础要素就奠定了。第二个,原始创新,我们国家应该说对原始创新是很鼓励的,但是怎么样进一步挖掘原始创新的元素,是当年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几位提到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创新必须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崔代表,您认为我国创新科研的大环境怎么样?

  崔向群:我觉得现在我们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首先有了一个很强的经济基础和在科研上持续不断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各级领导高度的重视,下面就是说进一步需要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怎么更大的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还有,怎么把创新和科研的成果能够转化成经济上的成果,这个还是需要努力的。

  主持人:肖代表,您是致力于中药研发的,这个领域当中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政策支持呢?

  肖伟:作为我们企业来讲,对创新来说,我是感觉也是应该是考虑有没有积极性,国家给予再好的政策扶持,但是企业的自主积极性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国家现在的企业,应该讲自己的原创能力现在还是显得严重不足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已经多次在比较高的角度提出了产学研结合,同时又提出了政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刚才吴教授讲的,有很多的科研的成果,或者说初期的一种创新的苗头性的,基本上都是在我们的研究院校里面。

  我们今天的产学研之间,应该说产和学、研之间还是处在相对比较断的,路途是比较远的。这里面就需要企业有没有这样的积极性,我个人的看法,创新做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产学研的理解比较深,行动得比较早。而且能够深入到学校去,这样的话和我们的学校进行业绩挂钩,和研究院校、院所一起挂钩,联合共同开发。在院校里面和研究单位里面,有很多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要把它形成到产业化,形成到市场化,也是有距离的。

  所以这种之间就需要企业和我们的科学家结合,企业和我们的研究院所结合,这就是我们做现代中药的企业,只要科研成果到了一定的程度上,你科研的成绩和成果,包括新产品在市场当中占有的份额,或者在企业当中占有的份额,国家都会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给你,国家给高新技术企业都有很大的支持,比如税收方面等等。国家的层面上鼓励产学研的结合,鼓励科技创新,现在做得很不错的。

  当然作为企业,你如果要想办成一个长久的企业,百年的企业,或者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够保持一定实力和活力的企业,你去创新吧,否则的话很难弄,现在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也是非常激烈的。只有差异化才能保存你的市场份额。

  主持人: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

  肖伟:只有差异化才能保持市场份额,只有差异化才能吸引新的消费者,只有差异化才能把自己的企业越办越好。

  主持人:除了国家比较好的政策之外,也需要社会、企业一块真正把政策落实到实处才是关键的。肖代表您说到要产学研相结合,我们企业在这方面有没有做得比较好的案例给我们分享一下?

  肖伟:我们企业从创办开始,一直就是非常重视这方面。那么,我自己感觉,我们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当时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时候,是全国最差的中药企业,那时没有新产品都是老品种。在那种情况下怎么办?同时你没有中药的古老的品牌,剩下的一条路只有做创新,这种情况怎么办?就需要到大学去,到研究院所去,去和科学家交流。

  在这个交流过程当中,当初我感觉比如说南京中医药大学,当时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这些和他们去交流和沟通。那时候,出了一批产品,这一批产品拿进来以后,进行了产业化,这种产业化就是进行改造和提升,提升完了以后形成了一批产品,形成我们企业发展的核心。在这当中就相当于长的番茄是好吃的,就可以吃第二个西瓜了,在第二轮产品开发我们做一些传统的企业,积累了以后,2000年以后,第一轮产品花了10年时候,2000—2010年第二轮,企业上市了,靠第一轮的积累以后上市了,上市以后我们就考虑应该开发中药的再高新一些的产品,技术再高端一些的。这里面什么是高端?很简单,争取能够和国外接轨,国外对中药看不清、弄不明白,我们按照世界上发达国家开发药品的标准,把它引入到中药里来,理念引入进来,开始开发第二轮产品,把中药当中有效部位积累开发起来,同时把我们的一些在临床上用了2000年历史,的确有疗效的中成药,根据国外的理念嫁接进来以后,再把它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整理,整理完了以后,形成了我们的东西,然后再把它放到美国去,做药品来认证,一个化学药在美国FDI认证就很不容易,但是一个中药去认证,老美感觉到很难弄,很难弄的时候有一点,我感觉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的机构还是讲科学的,只要跟他交流,他认为你有2000年的历史,有效性是可以肯定,你的有效性又是我现在美国市场当中没有的品种,没有这样的品种,都用其他替代药的,不良反应很多,按照你所说的,没有什么不良反应,这样的话你敢不敢再美国做临床,我们经过评估以后、研究以后,我们敢,敢就行,你掏钱,你自己在这儿做,我给你提供医院。做完了要是做得不行我是不会批的,这个钱就白扔掉的,要是做行了还是可以考虑审批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下子就做了十几年,零几年到现在,完成了二期临床,发现真就是安全性很高,几乎没有不良反应。现在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员们不太相信,为什么会没有不良反应,药总是有毒性的,总是要有一定不良反应的,所以他专门派了官员到国内来看,到中国来看,你的东西是不是跟你送出去的东西一样,第二对国内的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整理,整理完以后,同意我们往三期去做,这就是第二轮产品开发。

  第三轮产品研发,对不起了,已经从现在201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7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想花20年左右的时间,这里面我们要引领中药的现代化,这个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开发出来的不要多,1—3个品种,相当于知识产权完全控制在我们手上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均一致跟国外接轨的。青蒿素也是中国人开发的,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第一个我们有这个信心,往下做,我们争取第2个第3第4个属于中药,而不是第2、第3、第4、第5里面有一个中药。

  企业积极性里面,自己也打造支持运用性的科研团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做的,不是企业的研发中心,中药制药过程的新技术,最高端就在我们那儿了。培养了我们自己一批自己科学家的团队。第二博士硕士在我们那儿太多了,我们博士60多个,从海外引进的科学家也好,7、8个人,同时还有一大批在大学、在研究院和我们这儿双兼职的科学家很多,有12个学科带头人,带动我们的研发方向光靠一点还是不行,还要回到大学、回到院校去,中科院上海药部所是顶尖的,我们一起创造新的科研成果,创新的科学有苗头的新药的种子,种子科研产品。

  中国中医科学院我们是老熟人了,一开始前面的开发就是跟他们合作的,现在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药物所也一起合作,我们做的中药绝对不能从中医传统理论开发,这是老祖宗留的,一定把所有的科学集成进来。这些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东西,包括现在把化学药当中研究的东西,药理学,现在应用了网络药理学,针对中药的多成分,进行网络药学来检测,中药里面成分很多,你到底作用是什么,网络药理学当中预测,高内涵筛选和验证,验证完了以后做动物实验,这个东西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原来我们是到研究院所去要产品,然后结合到我们公司,回到公司以后培养我们的产品,现在再走回去到研究院所去共同创造产品,形成了螺旋式的闭环,这样产学研可以做好。

  主持人:跟几位代表的分享,创新真的太重要了,给了创新企业不错的借鉴,非常良好的循环。同时我觉得肖代表说到的,怎么样让中药更好的走出国门,让世界去认识,好比讲好中国故事一样,我们有很好的文化、产品,但是没有找到好的方式、方法让国外了解我们,肖代表说的真的非常有借鉴意义。吴代表,您作为教授、老师,从学校的角度怎么看目前创新的大环境?

  吴晓蓓:应该说现在的创新大环境,全社会的认识和共识是前所未有的,崔院长讲到我们国力加强,经济基础加强,党和政府重视,这是大环境很好的环境条件。同时我觉得这些年来,全民对于创新的共识也是现在很好的大环境。在高校里面,现在在创新创业的教育里面,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重视。主要表现在怎么样引领学生,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的能力,有创新的基础条件,最终形成有创新的潜质,这是高校在创新上面做得比较多的。

  各个高校无论是创新创业的平台搭建上,它的一些孵化园,我理解实际上并不是希望,当然,也并不是说不希望,不现实,因为学生还是在学生阶段,要在孵化园里头搞出具体的成果来不是很现实的。但是在这个孵化园里面有一些创新创业的感受和感染具备创新创业的潜质和求新求变求异的精神,这是从教育层面上怎么做好创新创业目前的情况。应该说大环境确实前所未有。 

  主持人:说到我们国家的科研创新,刚刚过去2016年也是有很多成果,神州11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成功对接,还有墨子号的发射成功等等,崔代表,您作为中科院院士,您觉得对于科研院所怎么样发挥自己的能力,从哪些方面着手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呢? 

  崔向群:国家的科研院所就像这次习总书记对科研人员提出得那样,要有担当,有责任推动国家国力的增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刚才你提到的这些我们在载人航天,在很多,发射墨子号和天宫二号对接,都展示了我们科技创新的能力,像习总书记在去年创新大会上提到的那样,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从跟着走到领着走了,我们的科研人员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去努力,还要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你的工作要跟国家的需求,当然有一方面是凭自己的兴趣要面向世界上去探索、去追求,还有一方面,就是要国家的需求,要跟国家的需求紧密地结合。 

  另外对于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上转型、结构上调整,深化改革这方面我们也有责任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像肖董事长讲的,他们的企业我听了是非常好的产学研结合,由企业为主导来牵头在科技创新方面是一个典范,非常好,如果我们的企业都像这样的话,我们科技强国而且企业的转型,我们经济结构调整就可以成功。 

  主持人:我了解到之前的采访当中,提到南极建造两台望远镜,打造南极探测的窗口,能不能介绍一下? 

  崔向群:这也是科技前沿,南极是地球上天文的观测点,也需要环境的条件。受到大气的限制,地理上、气候上的限制,所以说现在从2005年开始,天文学家发现南极冰穹、南极内陆、冰穹C、冰穹A,这些地方有很好的适合观测的条件,正好我们国家科考队首先到达冰穹A,国家十一五的时候建立了国家科考站,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我们天文观测一起参加科考,到那里去开展天文观测,这方面是走在国际前面的。十二五在南极冰穹A建设天文台,有两台望远镜,一台是钛合制的,因为在那里窗口透明度特别高,还有一个光学和红外的,在那里具有很好的大气能见度,透明背景都比较好,这样我们就开始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国的天文在南极建天文台,在钛合制和光学红外方面是走在国际前面的。 

  主持人:天文方面的水平世界都是处在前列的是吗? 

  崔向群:不能这么说,我们国家的天文跟国际上有差距,这跟以前经济不发达,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建造大型的天文观测设备有关,天文是观测的科学,需要技术来建造望远镜和观测仪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在科技上、基础科学上不断的投入增加,这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国家的天文学家要抓住这个机会、条件去努力。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建造了中国人独创的在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市场的望远镜——lamost,也冠名为光谱望远镜,对光学系的研究的数据量已经远远走在国际的前面,产生的科学也将是领先的,科学的产出即将出来。

  另外,去年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建成,大家都看到了。在天线的口径上是最大的。它有很高的灵敏度,得到宇宙当中最暗弱的信号,天体的电磁波波段方面的信号,在很多前沿的对于宇宙早期还有一些关于天文里面前沿的科学,即将会做出走在国际前面的科学,所以说我们有了经济的基础,有了国力的投入,有了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天文的平台,包括南极,然后等这些科学出来,我们的天文学在一些方面,当然不是全部,也在一些方面就会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而且走在前面。 

  主持人:这些都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崔向群:是这样子的。 

  主持人:肖代表您刚才也分享了很多康源的做法,在这么好的创新的大背景下,作为企业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肖伟:创新带动实体经济,我期望一批企业,尤其是目前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启动的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尽快要起来,走到创新的前列当中来,而且这次总理政府报告当中提到了创新是实体企业的原动力、发展的根本,所以我希望是这样。 

  第二,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走的比较前的企业,或者走得比较前卫的企业,应该瞄准国际最新、最高的标准做一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创新,我们的产品具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否则不会有国际竞争力。崔院士、吴教授。 

  第三个我现在也在考虑,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也在考虑,真正要把原始创新的产品,原始创新的东西搞好的话,没有一些基础研究,在这个行业内的基础研究,那么你这种创新不会有很强的活力,或者很强的支撑。

  现在最近也在部署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如说很多国外大的实验室,都是来源于企业的,或者都是企业来支撑的。所以我们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我期望在技术研究上做工作,比如说这里面有一些例子,现在做一些积极变化,现在主要的感冒就是病毒性为主体,气候变热以后,病毒性感染越来越多,病毒性感染当中带来的是什么呢?病毒的变异,这些变化都是致命的,为什么我们一定就是思考科学家做出来的抗病毒的药,让抗病毒的药产业化,我们和科学家应该一起联手,联手做一些在这种病毒的变异方面的基础研究,还有针对病毒的研究这块当中,找到病毒的一些最薄弱的环节研究抗病毒的药,这些必须是优秀的企业才能做到。同时做技术研究,院士和吴教授都知道,那是烧钱的。你这个企业家有没有这样的战略思维?第二你这个企业舍不舍得烧这个钱?同时这个事情要做出来的东西,应该讲,既对国家科研投入上,企业用企业资金加上国家的资金,科研投入上对国家是分忧的,第二对全人类的健康是做了实实在在事情的。我们现在就在考虑,如果要想做成真正的科技型的企业,在这些方面不去研究的话不是会落后的。或者说我们跟国际水平比,我们还是在二流上,要真正做到一流的企业,真正要做到原创型的,没有基础研究,很多的成果都是不扎实的。 

  主持人:而且对于企业来说,真的是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到一起了。 

  肖伟:是。我们现在在抗病毒药的研究当中,已经开始投入专门的病毒研究室,病毒的研究单元,专门研究病毒。所以我们也在考虑,最近我们也看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搞了实验室,我们也准备搞,搞完以后,我们也想集聚一批科学家,公司内部的科学家加上外部的科学家,包括引进国外的科学家一起讨论,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在做这项工作,我们自己做了,中国拥有第二个这样的研究平台在做这样的工作。所以我想这里面是需要的。再说一句话,肿瘤现在没有被攻克,关键是肿瘤的疾病到现在还不清晰,这是我们做生命科学很大的一方面。 

  主持人:您作为高校的代表,高校怎么助力研究院和企业,高校在采取哪些创新、转型的方式呢? 

  吴晓蓓:肖代表提得很好,尖端科技在国际上有很多表现,我们感到很自豪。这些很好的科技成果,尖端的国际成果,绝大部分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好,要走得长远是需要年轻人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接着火把干,教育的责任担当,教育的使命是毫无疑问的。 

  肖总讲到企业里面有博士、硕士几十个,这是很好的方式,崔院士和肖总讲到基础的问题,学生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大学和中学所不同,大学有专业,专业是拿来用的,专业应该和实际相结合,怎么样和企业一起产学研结合,这不仅仅是为产业和企业产生好的成果,产业要很好的结合,企业有很好的平台支持,和他亲身有一些体验的话,对于他知识的掌握也更好,同时针对性更强。 

  事实上也是这样,在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当中,有的有条件的,从本科开始就到一些实际的企业当中去参加一些工作,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搞过一些工程,其中包括叫做卓越工程师计划,那么引导一些工科专业在办学过程当中,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接触了专业知识的时候直接到企业去参加研发,这个阶段对企业的贡献不是很大,甚至对企业来讲,还是一个负担,因为它创造不了更多的价值,但是反过来对学生的教育是很好的。我在学校也是搞工科的,特别希望无论国家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社会的认识层面,还是从企业回过头来对于教育教学的支持。高校是非常需要的。所以现在很多高校都提倡双师行教育,第一要有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你要有实践的经历,他在给课堂上驾驭课堂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要接地气得多。 

  主持人:我们都是要实体经济服务的。 

  吴晓蓓:是的,我也不太主张另外一个倾向,把动手、实际夸大到了影响的前面。后面非常重要,没有错,我注意到肖总也是这个概念,加强基础研究。前面呆呆板板的也需要。现在社会浮躁的因素也影响学校,学生经常问老师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这样的影响之下,有得时候不免对一些基础的教育教学就会是一种影响。 

  肖伟:刚才吴教授讲的,用学生的时候,我们发现张力比较大的学生都是原来的基础课掌握非常扎实的学生,讲一句老实话,在学校里面,你们招生的时候,不论是博士也好、硕士也好,还是本科,看原来的本科,高等数学和有机化学学不好的人千万别要。我跟他们讲三大化学,高数、物理化学、一般化学,物理化学过不了80分以上的别要。 

  吴晓蓓:像肖总这样的企业家很少,我们遇到的第一个看分数,第二个看专业,叫什么名字,一个字不能差,有的企业的人事部门招聘,不懂专业,只有呆板去套字用人才,这个现象还比较普遍。 

  主持人:所以说企业和高校真的要很好的对接,多沟通,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怎么符合这样的人才培养。 

  今天让广大的理工科的学生们知道,要怎么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都怎么去刻苦学习,该学什么,怎么学,最后为找工作打下基础。 

  肖伟:尤其是学好本科。打好基础,本科生我不主张过多的社会实践。 

  吴晓蓓:是的。 

  肖伟:本科学不好的以后就费了。硕士学不好,博士更不用谈了。 

  主持人:现在硕士生不如中专生、大专生,你怎么看? 

  崔向群:那个看法有偏差,阳光集团董事长强调,企业需要当前以前大专生、中专生那样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的,现在都变成大学了,招不到那样的人才,研究生招来了过后又找不到工作,来了过后又不能适应他们的工作,我们是指的这个情况。 

  主持人:今天在这儿跟大家澄清一下,是这个情况。 

  崔向群:确实是这样,要有层次的,企业里面需要很多动手能力强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在生产线上的人才,还有需要像做产品的研发和基础的研究的高层次的人才,这是分层次的。我们的教育都应要培养,前面一个是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的,加强职业教育,强调工匠精神,这也是需要的。 

  主持人:崔代表,您认为对于研究院的人才该怎么去更好的培养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呢? 

  崔向群:就像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讲的,我们国家有世界上最大的科研队伍,不光光是科研机构,还有高校。怎么样把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这个需要很好的环境、条件和对他们有一些激励或者是这些都是需要的。这是一方面。 

  在研究所里面特别是这样,对科研人才来讲,一个是他的兴趣,还有他的积极性、他的才能要发挥出来。还有一个不能过多占用他们的时间,很多的事情就需要他们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去对付各种其他的事情,这个就是现在包括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报告里面也强调,就是要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把其他事情给他们排除掉,能够集中精力去做工作。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排除后顾之忧。 

  崔向群:还有环境上排除干扰。能够真的集中精力做他感兴趣,国家需要,我们经济、社会还有企业需要的这些科研项目。 

  主持人:肖代表,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真的是太重要了,尤其您说到,咱们有特别多的科学家、硕士、博士支持着企业的研发,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的管理机制上,都是有哪些举措呢? 

  肖伟:是这样。我感觉,我们在整个产品研发这一块当中,包括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包括装备这些相关的涉及到技术相关的,这批人达成专业人才的团队,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为我所用的,还有一部分是不一定为我所有的。这样的情况下,像很多的跟我们一起合作的大专院校,还有研发单位的,这些技术人员,他形成的科研成果和我们合作了以后,一起完善起来。这批人,我也解除了很多企业,把他当成一个买卖关系,形象的说就像街上卖青菜一样,他开5分你要还价到3分,今天在街上买了一个东西,你还会认识这个营业员吗?那个营业员还会认识那个顾客吗?都不会的,这种关系是没什么出路的,我个人看法这块当中,我们和他们的合作我再三跟大家要求的是一定是相近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敬请”。科研成果是请进来的,对科研成果的合作伙伴,科学家是敬来的。

    人家说拜佛去的人都是敬佛的人。这样形成了以后,对我们自己的内部的人,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这么多年研发形成的人,是要激励出来的。这里面要分分类,比如说搞新品研发的人,他必须是在一定的学术层次上的,没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来支撑是肯定不行的,我们研究院和实验室,博士和硕士,硕士是当助手的。我们划分了一个实验工,就是崔教授讲的,有一些大专的,就是专门搞实验的专业型的实验员,我们讲实验工,按照工人的角度看的,他把一些我们的课题、试验线路、路线弄好了以后,他按照这个复制。这个是跟那个考核是不一样的。后面还有专门做公益的,做公益技术的,这些人一定你是博士、硕士,必须到车间去,不了解生产工艺技术是没有办法把工艺做好的,这种情况下提升,但是在这里面当中,我们都是进行项目包干制。

  主持人:很多企业有这样一个问题,只是去用这个员工,而不是培养它,企业的理由可能是说,如果我培养好了,他跳槽了怎么办?我们是怎么防止这种人员流失的?

  肖伟: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跳槽有没有?有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多事情要靠企业的自身的,如果你的创新是不断在做,你把创新当成企业发展的使命和动力的话,不断做创新,现在很简单,某一个人跳槽了,到了新的平台,能不能有今天这个平台,难说。所以我始终讲,不是说人才,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我个人看法,真正做科学的人,感情、待遇莫过于事业,事业留人是关键。同样一个硕士,同样一个博士,三个人毕业以后,有人到了这个单位,一个到了这个单位,最后成功的人一个是自身努力,还有一个平台,做科学的人没有平台根本成功不了。

  主持人:任何行业都需要平台。

  肖伟:第二个事情,说到知识产权的事情,我感觉有一个问题,我看了德国有一本关于德国的4.0的问题的一本书,那本书我看了启发很深,讲了几个优秀的公司,就是不断创新,创新了以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讲,只有不断的创新,很多企业跟不上,跟不上就没有办法。或者说某一个所谓的技术是关键技术,但是这关键技术形成关键的时候是有系列的一个知识群在保护的,系列的技术群在保护的,系列的技术群和知识群跟随的,光靠一个东西是不行的。就像网一样,网上有一个缸,你把缸拿走就是个绳子,只有把网拿走才能形成捕鱼的效应。在这个过程当中,跳槽也好什么也好,我个人感觉也不是绝对的。但我讲,既然能够做好创新的人和企业,都会知道怎么去敬重知识,敬重科学。你有这种敬重知识、敬重科学的理念,必然会去敬重科学家,自己家里内部的也是科学家,外部的也是科学家。

  主持人:给了很多高校的学生启发,让他们知道不要急于求成,太浮躁,要踏踏实实把基本的东西学好,进入到企业,一步一步潜心真正搞科研。

  吴晓蓓:我补充一下,真正在科学技术上有建树的科学家,他最看重是他自己的学术形成真正的成果,他的知识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有这样的平台的企业他不会走。

  主持人:才会让这些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

  吴晓蓓:反过来来来回回跳的人是做不出成果来。

  主持人:最后请几位用简短几句话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个展望?

  崔向群:我们国家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下,坚持创新立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对科研人员的尊重和爱护特别强调了,这次政协的时候。对我们都是很大的鼓舞,我们相信在这样的领导下,在这样的国家发展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在经济上继续往前发展,发展得更好,一定会实现。

  肖伟: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把实体经济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期待未来,我们做实体经济的同行们,不要老是埋怨国家不重视,实际上国家非常重视了,但是我们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我希望有一批企业觉悟起来创新,有一批企业能觉悟起来,中国制造,制造的制,我相信就是2025,或者说4.0,中国智造乃至中国创造,这才是我们应该在创新当中,作为企业来说应该真正追求的,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这才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吴晓蓓:刚才我们讨论了,我们现在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小环境,都是前所未有得好。我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片光明,但是不等于我们不努力,不等于我们躺着等着光明,不管哪个,各行各业,我很赞同肖董的话,要让各个企业各个领域都有创新的元素,创新的成果,落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就好,教育是很有信心的。

  主持人:今天感谢三位做客演播室,更多消息请您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