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基金圈中热闹非凡,除去年度排名和互联网金融两个热点外,迷你基金开始纷纷转型也成为新的坊间关注焦点。
长盛基金12月17日发布公告称,当日将通过电话通讯的方式召开基金的持有人大会,拟将旗下主投泛资源的周期行业基金长盛泛资源变更为主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票基金,无独有偶,这也是近期第二只寻求主动转型的迷你基金。
稍早前,总部位于深圳的大成基金也发布过类似的公告,该公司同样通过类似的方式召开持有人大会,拟将旗下的迷你基金大成中证500沪市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联接基金转型为大成健康产业股票型基金,而这也是内地首只提出转型的迷你基金。
基于迷你的共同属性,两只基金穷则思变。但是转型后真的能摆脱规模日趋萎缩乃至潜在的清盘危机吗,似乎前途仍然是充满着层层迷雾。
转型:换一种活法儿
转型一定会成功吗,以长盛旗下的这只基金来看,无疑有很多问号待回答?
相关的资料显示,本次欲转型的长盛泛资源是一只超级袖珍迷你的基金,该基金于2011年10月26日成立时的首发规模为9.42亿份,到当年的年底便缩水至2.28亿份,而截至今年的第三季度末,该基金的资产净值已经为4653万元。
根据相关的规定,基金清盘的条件是:首先是基金持有人连续60日不足100人;其次是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而长盛泛资源无疑就是这样一只行走在清盘边缘的危险基金。
而从记者关注到的基金契约的表述来看,该基金将灵活投资于具有泛资源禀赋的上市公司股票,分享中国泛资源经济发展的长期效益,力争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从这个表述来看,基金投资标的的属性并不明确。而如今将投资范围限定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是把范围缩窄了。不过,有业内人士就此提出明确的质疑,如果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都无法选到合适的股票来做好业绩回馈投资者,把范围缩窄了就一定能有好的效果吗?
对此,根据某媒体的报道,长盛基金的官方解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阶段性高速增长、业务规模扩张期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等特征,基金管理人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票,可以更加积极地抓住其高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从而提升基金业绩。
质疑:时机是否恰当?
有意思的是,公司官方同时表示,具有自然资源禀赋的行业和具有品牌资源优势的行业发展增速放缓,上市公司股票业绩表现一般,基金管理人投资上述具有泛资源禀赋的上市公司股票难以做出出色的业绩。
对照这个标准,记者查询该基金的三季报,发现该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的身影,比如排在前三位的伊利股份、宇通客车和青岛海尔,均为国内的知名品牌,而从三季度的股价走势来看,三家公司在季度内均实现了股价上涨,而这何以解释该基金的净值表现不佳呢?
进而来说,如今的转型是否是最佳时机呢?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分析师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大部分出自创业板,而今年创业板已经有过充足的表现,在明年年初新股重开背景下,这一板块似乎显得估值有些高了;同时,该板块中的很多子行业目前尚且停留在概念的范畴阶段,离实质性的业绩转化尚且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
有基金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基金的转型很可能会越来越多,但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不是一只基金在一条路上走不下去了,就可以随随便便召开个持有人大会,换个名称再出来混的,该死的基金一定要让它死掉,吐故纳新才有利于内地的基金行业长期健康有序地发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