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市大跌债基遭遇寒流 年底调整尚不言底

2013年11月21日 08:42    来源: 投资快报    

  四季度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调整,近来更是有加速的现象。债市下跌,债基自然难以幸存,净值普遍下挫。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242只中长期纯债基金(A/B/C分开算),四季度以来平均下跌1.08%,最高净值甚至下挫10%。在债市持续调整之际,不少机构选择离场观望,债基赎回压力大增。

  债基四季度普遍亏损

  近日,央行公布的10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猛增4416亿元,但依然未能逆转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悲观预期。

  19日尽管央行开展35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较此前大幅放量,央行此举对Shibor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影响似乎立竿见影,主要品种都下降了几十个基点。但对利率市场具有预期作用的利率掉期却不为所动,还上升了数个基点。

  债市的低迷在债券型基金中显露无疑。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以来,242只中长期纯债基金(A/B/C分开算),净值平均下跌1.08%。金鹰元盛分级债券跌幅甚至高达10.78%,此外还有17只债基的净值跌幅是在3%以上。

  174只二级债基(A/B/C分开算)中,163只产品10月份以来净值下跌,占比高达94%。其中跌幅在1%以上的产品多达71只,跌幅在3%以上的产品则有32只。总体来看,174只二级债基净值平均下跌1.87%。

  而一批债券型券商自管产品,由于加大了杠杆的运用,更是惨不忍睹。截至11月18日,可统计的上千只券商资管产品过去一个月整体表现不佳,收益率普遍为负,收益率在5%以上的仅有15只,32只产品亏损超过10%。

  其中,光大阳光北斗星B最近一个月收益率为-45.97%,三季报显示,该产品主要持有高息中等评级城投债和公司债等品种。海通证系列风险级产品集体遭遇滑铁卢,7只产品的跌幅超过15%。此外,华西证券红利来三号B、申银万国[微博]8号C类产品也出现了超过20%的亏损。

  债基却迎来发行“小高潮”

  随着债市的调整,不少机构也选择离场观望。据透露,目前有部分保险机构在赎回债券基金。

  “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个左侧交易的良机,但是债市底部在何处,市场各方无从得知,保险机构也无法判断。保险机构觉得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率下行的契机。债市止跌还需要一个过程,债基净值下跌还没结束,因此先行赎回。”华南某位债券基金经理表示。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债市遭遇寒流,基金公司发行债基的步伐并没有因此放缓,反而是掀起了发行的“小高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以来,发行的91只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多达45只,成为发行市场的“绝对主力”。而上周获得证监会批准的8只基金中,4只为债券型基金。

  而从发行的债基产品来看,基金公司在债基的布局上也各有特色。以上投摩根双债增利为例,该基金重点关注经济转型期投资“两高”:高票息和高成长,以较高票息的信用债券投资争取较高持有收益,同时抓住时机适度投资成长股;此外,该基金还增设了每季到点分红条款,助投资人及时落袋为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泰淘宝互联网债券基金,由于经历了双十一的高潮,在仅发行15天的情况下,募集份额就超过了10亿份,认购户数超过10000户,这也是四季度以来唯一一只成立规模超过10亿元的普通债券型基金。而在上线的前三天,该基金便热销3000笔,国泰基金[微博]也因此发布了提前一个月结束募集的公告。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统计显示,今年共有32只基金延长募集,超过2008年熊市水平,其中固定收益产品就超过了7成。

  年底债市调整尚不言底

  对于年底的债市,机构看法不一。东北证券认为,债市调整尚不言底。“?短期来看,通胀预期、热钱流入、供求失衡、全社会收益中枢的提高仍将对债券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压制,央行必将严格执行紧平衡的货币政策,债券市场悲观情绪难有实质性修复,利率债收益率或将继续惯性上冲,并向远端和信用债传导。”

  一银行交易员也表示,若没有新的有利因素出现,流动性维持稳中偏紧态势可能性较大。信用债收益率上探的预期偏浓,抛盘较重。短期内,政策助力或难看到,对债市看法依旧偏空,利率债的表现或稍好一些。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认为,目前国债和金融债的利率水平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这一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年底债券收益率不一定会下行,但从长远来看,明年债市还是有不小的投资机会。

  上投摩根也表示,债市整体在经历前期流动性紧张导致的大幅调整后,风险已经得到了大幅释放。四季度资金面进一步宽裕,债市回暖几率攀升,加之政策层面偏暖,三中全会的政策红利也有望进一步释放提升信心。在绝对收益率方面,目前信用债相对于国债有一定优势,供给冲击影响边际递减,随着资金成本回落,信用债套息空间增大,配置窗口逐渐打开。

  


(责任编辑: 张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