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陈军、奚鹏洲:股债结合 团队制胜

2013年11月18日 11:0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如果以3年作为一个考量周期,中银基金无论是固定收益还是权益类产品的业绩,均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海通证券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的3年间,中银基金旗下所有固定收益类型基金,平均绝对收益达到了14.39%,在56家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七;在权益类基金方面,根据海通证券的投资能力评分榜,最近3年,中银基金的权益类投资管理能力,在公募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的大中型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二。

  能做到股债双优,中银基金应该有其在团队构建和投资策略上的独特理念与发展战略。中银基金掌管投研部门的执行董事陈军表示,中银基金的投研团队很有特点,发挥出了强大的团队力量,未来将选择大消费行业投资。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奚鹏洲认为,每年获得一个比较平衡的、确保一定收益的成绩是中银基金固定投资的方向。今年年底和明年,中银基金固收团队还将加大对海外市场的研究。

  关注大消费的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中银基金在投研方面有什么特点?

  陈军:相对来说,我们是比较低调的团队,但我们的团队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固定收益和权益投资团队结合得比较好。在很多公司,这两个团队是分开的,交流很少;第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结合得比较充分;第三是基金经理团队的融合做得比较好。在外界的印象中,基金经理之间竞争比较激烈,但中银基金的团队已形成了很好的共享习惯。大家都明白一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的作用更大。

  中国证券报:今年余下来的时间里,你们在投资上有何思路?

  陈军:第四季度的投资,我们有一个大的策略方向,但也会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我们在10月初就认为,股指反弹已近尾声,近期市场出现的调整,也在逐渐论证我们的观点。

  三季度出现的反弹,是因为经济数据有所上升,以及“钱荒”之后资金面远比6月份宽松,同时有改革预期等。不过,从经济数据来看,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有所反弹,但反弹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钢铁和电力,这两个高耗能工业的贡献是不可持续的。外围环境方面,美国由于债务上限的问题,后续四季度PMI肯定是向下的,日本也会放缓,这对于我们的出口会造成一定影响。而从资金层面来看,目前的资金依然很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走高,这对于市场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通胀往上,资金收缩,而经济是向下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点“类滞胀”。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和债市都面临很大的调整压力,所以,我们对市场比较谨慎。

  中国证券报:对今年的结构性行情怎么看?

  陈军:截至三季度末,今年以来创业板指数基本上是全球涨的最好的指数,但上证综指却是全球表现最差的指数,这个两极分化出现在了中国,但其实我们认为是一个正常现象。我们总结了过去十年间发生过的,最好的板块和最差的板块之间的差距,今年的分化程度大概是119%左右,而以往历史上最高到过190%。

  再比照日本的情况来看,日本经济转型时,股市中最好的板块和最差的板块估值差距最高达到过20倍,这是转型期必然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从大趋势来说,我们觉得创业板和主板之间的分化仍然会延续。

  中国证券报:四季度的经济回落会不会超出预期的情况?

  陈军:我们认为四季度经济会出现环比回落,但这将是稳步回落,而不是失速的回落。最近大家都很关注大气污染和环保的问题,实际上在高投资、高污染的背景下,经济增长是不得不转型的,因为加大环保投入就意味着GDP的下滑,但GDP下滑之后,我们如果能够顺利地转换到一种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上去,长期来看,这对于我们的经济和投资都是一件好事。

  中国证券报:接下来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陈军:根据我们的判断,央行不可能在短期内放松货币,而经济的下滑也会维持在政府提出的7.5%的底线之上,所以投资上可操作空间并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是大消费,这应该是一个可以维持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至五年的大方向。尤其要关注那些与民生相关的消费行业,例如城市的智能化、系统化控制,民生、医疗方面的投入,国民对于电影等文化产业的消费,对于智能手机的购买等。现在这些消费增速都很快,如移动终端上的游戏,去年还是40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今年差不多就到了100亿元。

  中国证券报:会关注一些主题性投资机会吗?

  陈军:我们对国企改革方面潜藏的机会非常看好。上一次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是全流通的市场,而在这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将择机从一些全竞争性行业慢慢退出,退出的过程应该会伴随机制的完善,这就意味着很多制度性红利的出现。所以,对这一块我们会非常关注。

  其次就是企业并购所带来的机会。其实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资源配置,这段时间IPO没有放开,很多公司难以筹措到资金去做并购,但是我们发现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也有一些公司进行了金融创新。

  中国证券报:对近期创业板、成长股的调整怎么看?

  陈军:我们选择股票,除了要自上而下地观察行业的发展空间,还要自下而上地考察股票的估值水平。现在一些成长股,譬如文化传媒等,随着它们股价慢慢的回落,我们认为正在向着合理区间回归,所以在调整到一定时候时,我们会再买入。

  陈军,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ED),金融学硕士,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香港财经分析师学会会员。具有15年证券从业年限。曾任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项目经理,2004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10月至今任中银收益基金的基金经理,2009年9月至2013年10月任中银中证100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2013年6月至今任中银美丽中国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2013年8月至今任中银中国基金的基金经理。

  今年债市的情况非常复杂

  中国证券报:中银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的阵容如何?

  奚鹏洲:目前我们中银基金的固定收益团队大概20人左右,投资经理加上助理有8位,还有12位研究员。应该说在固定收益这一块,我们还是开发得比较充分的。2009年我从中国银行来到中银基金时,我们的团队还只有3个人,产品也只有2个。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我们固定收益部门无论从产品数量和规模来看,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现在我们有接近20只固定收益产品,产品线涵盖了公募基金所有的类型和专户。我们的固定收益团队已经不输于基金业中任何一家大公司,成为行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几个团队之一。

  中国证券报:银行系基金公司对于投资业绩的考核有什么特点?

  奚鹏洲:其实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产品差别还是很大的。固定收益产品的核心是稳中取胜,而权益产品大家更关注年底的回报究竟有多高。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资者机构居多,他们非常理性,看重的是你们一个团队长期以来的稳健业绩。如果一只基金平均每年获得7%-8%的收益,但有的基金是一年10%以上,另一年只有1%,机构投资者还是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中银基金正是遵循这种投资理念,每年获得一个比较平衡的、确保一定收益的成绩就是我们投资的方向。这几年,我们团队的壮大和规模的增长都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证券报:你们的研究覆盖了哪些层面?

  奚鹏洲:目前我们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研究、投资的各主要方面,包括宏观、利率、信用分析、衍生产品投资和海外市场投资,在一级分类之下我们还有一些细化的分类,因为未来需要去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宽阔。今年年底和明年,我们可能还会加大对海外市场的研究。现在中银基金固定收益类型基金中90%以上还是人民币产品,但未来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会有一些多元化分散投资的考虑,会投资一些外币资产。

  中国证券报:你们的研究在哪些方面最有优势?

  奚鹏洲:在对宏观经济和利率市场的把握方面我们投入了很大精力,这是我们传统优势的一面,这背后也有中国银行的强力支持。此外,这两年,我们对信用债券市场的研究力度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团队中有6、7位成员都在做信用市场研究。未来中国债券市场可能会呈现出投资工具百花齐放的格局,信用化、杠杆化和衍生化可能是未来债券基金的趋势,所以我们也在加大对于信用产品及衍生产品的研究。

  中国证券报:怎么看今年的债市形势?

  奚鹏洲:今年几乎是我从业十来年以来最让人揪心和纠结的一年。今年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们这些做投资的人有非常大的困惑和分歧。一方面,股市里主板和创业板相差这么大:另一方面,从债券市场看,尽管经济是下滑的,通胀也不高,但是资金很紧,导致债券市场收益率不断走高,形成了一波大熊市,这和我们年初的预测差别很大。总体来说,做投资还是要与时俱进,现在的政策环境可能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我觉得目前中国的情况和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是比较接近的,中国以往通过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拉动的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和改革的阶段。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资产投资多元化的挑战。

  中国证券报:中国债市还会大踏步发展吗?

  奚鹏洲: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股市融资,还需要通过债市融资,我认为中国债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比照来看,美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了垃圾债、高收益债,包括次贷等。

  除了政策和环境的支持,投资者现在理财的意愿也很强,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现在将钱存在银行的人越来越少,而对于具有确定性收益的投资,兴趣日益增加。最近3年,权益类基金整体没有太大增长,债券基金的规模却上升得很快。在成熟市场里,债券市场会占到一半的规模,而现在国内也就是30%左右,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奚鹏洲,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执行董事(ED),理学硕士,具有13年证券从业年限。曾任中国银行总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债券高级交易员,2009年加入中银基金,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任中银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2010年6月至今任中银增利基金的基金经理,2010年11月至今任中银双利基金的基金经理,2012年3月至今任中银信用增利基金的基金经理,2013年9月至今任中银互利分级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2013年11月至今任中银惠利纯债基金的基金经理。

  责编:鲁孝年

  美编:王春燕


(责任编辑: 张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