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助力春耕 种粮大户期盼试点项目全面铺开
东北地区2022年大豆春耕已接近尾声。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目前东北地区大豆扩种即将完成既定目标计划。
接受采访的众多农户表示,“保险+期货”使得广大农户不再“靠天吃饭”,为农户撑起了“保护伞”。不过,目前“保险+期货”纯商业化项目很少。对此,不少市场人士建议,将种植保险与价格保险有机结合,引入更多财政资金进行补贴,有效解决农户高额保费等长期困惑,让“保险+期货”发挥更大作用。
收益增加提振豆农积极性
202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引导下,多省市均有大豆扩种计划。目前,东北地区2022年大豆春耕已接近尾声,收益及补贴的增加提高了豆农扩种积极性,使得面积增长幅度或超过目标计划。
海伦市是我国大豆之乡。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刘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鼓励农民种大豆的政策,去年仅大豆种植者补贴就有248元/亩,今年黑龙江省还有轮作补贴150元/亩。”
去年以来大豆价格高开高走,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刘春生说:“2016年-2019年开秤价就是最低价,年年种地年年赔,直到2020年大豆价格才开始一路上升。去年秋季,黑龙江新季大豆上市价格在2.95元/斤左右,如今黑龙江主产区大豆价格一般都在3元/斤左右。”
高产大豆种子的研发也是促进农户扩种大豆的因素之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说:“2022年吉林选育大豆品种10余个,至少比以往的品种增产8%以上。系列品种的推广,对今年大豆扩种提供了种源保障。”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7亿多亩,占意向面积七成多,进度快于去年同期。从大豆的播种面积看,黑龙江大豆扩种1000万亩至6850万亩,内蒙古扩种430万亩至1770万亩,吉林扩种85万亩至464万亩,综合东北和内蒙古情况看,大豆扩种面积已完成了国家既定的任务目标。
另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有18个省市先后发布了2022年大豆面积扩种目标(包括扩种+玉米大豆复合带种植)。卓创资讯初步预计,按照大豆扩种计划来计算,2022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约1.37亿亩,同比增加29.25%;产量约为1781万吨,同比增加26.58%。
“保险+期货”为扩种撑起保护伞
记者采访了多位种粮大户,他们均表示大豆价格行情较好,但今年的土地流转价格水涨船高,农资价格也维持在高位,种植成本不断攀升。
刘春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大豆种植成本主要包括:地租12000元/垧,种子700元/垧,化肥1650元/垧,农药1100元/垧,机耕费1500元/垧,总成本约16950元/垧。若按5000斤/垧的产量来计算,至少得卖到3.39元/斤才能与成本持平。
此外,唐启军认为,地租价格、大豆单产、大豆种子选用、天气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豆农生产成本。
唐启军建议豆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耕作,同时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指引,关注大豆供需基本面变化,算好大豆成本收益账,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有序卖粮。
值得一提的是,大商所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有效保障了豆农的成本收益。豆农种植大豆作物有两方面风险:一是种植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对应的是产量与价格。唐启军表示,“保险+期货”收入险兼顾以上两点,能够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起到帮助农民稳收增收的作用,为农户撑起“保护伞”。
“‘保险+期货’收入险既管产量又管价格,海伦地区作为大商所试点,多年来受益良多,真的感谢政府、交易所还有期货公司。”一位种粮大户在接受采访时说。
自2015年以来,大商所已支持开展大豆“保险+期货”项目57个,涉及种植面积880.85万亩,现货量136.96万吨,共计理赔2.94亿元,惠及农户28.47万户,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日,大商所向全市场发布《关于2022年“大商所农保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收到了13家期货公司申请的来自8个省区21个“大豆振兴”项目提交申报材料,根据项目方案,大商所对8省区的14个项目给予了立项。
在调研中,记者还发现“保险+期货”项目的实施让农户对于保险更加认可。近几年,豆农更担心大豆价格,他们大多会通过“保险+期货”给自己吃一个定心丸。
仍需商业化推广
2015年以来,期货交易所联合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出“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银行”等多种模式。
唐启军表示,“保险+期货+N”模式在大豆产业中被普遍采用,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增加保费来源、便于贷款、解决后端售粮等。“以‘保险+期货+基差’为例,在项目运行结束后,为帮助农户解决粮食销路问题,通过固定基差给予农户点价机会,让农户再次获得收益。”
不过,“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目前主要还是以交易所补贴推动下配套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开展,由地方财政单独出资支持的项目或纯商业化项目还不够多。刘春生说:“‘保险+期货’进行试点时,大商所补贴一部分保费,政府补贴一部分保费,但额度都比较有限,每户只能参保一部分。”
对此,南华期货项目经理何琳认为根源在于保费来源问题。“农户对保费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传统种植保险,‘保险+期货’保障程度高,保费也相应较高,对于普通农户来说,独立承担压力比较大。若将种植保险与价格保险有机结合,引入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调研时发现,种粮大户们普遍期盼“保险+期货”能够全面展开。“‘保险+期货’就是让农民种粮没有风险。春天点价,秋天卖掉,市场价格高了随行就市,价格低的时候有保险公司赔付,中国粮农确实需要这样的产品来保障收入。”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