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险企寥寥无几,家长们观望,托育险为何不受欢迎?
北京张女士家有个一岁半的孩子,但由于工作原因没时间照顾,就找了一个托育机构来帮忙照顾,但是国家和市场上并没有托育机构的相关标准和文件,这让她还是免不了担心。
“如果能有相关的保险产品为此兜底风险,那肯定是最好的,家长们也能放心点。”张女士在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如是表示。
让张女士充满期待的保险产品就是近期北京发文鼓励险企开发的托育保险。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托育相关保险产品。”这让很多家有幼儿的家长看到了希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支持和鼓励开发托育相关保险产品并非是北京首创。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已发布《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并提出“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相关责任险及养老托育机构运营相关保险。”之后,各地政府部门就在政策层面对开发托育相关保险产品做出了一系列支持。
从目前可公开的数据来看,由政府推动或参与的托育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婴幼儿健康险和意外险、托育机构员工意外伤害、托育机构责任保险等。
然而,记者却注意到,在政府牵头或参与之外,主动涉足该领域的保险机构却是寥寥。
优化生育政策 多地将托育险开发提上日程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相关责任险及养老托育机构运营相关保险”的建议。
随后,各地政府均针对《意见》提出的相关内容发布了实施方案。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云南省、江西省、四川省等多个省份关于托育的政策中均提及,“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托育相关保险产品”。且从这些文件来看,政策支持的托育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融资性保证保险、意外伤害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及机构运营保险等领域。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0-3岁托育服务发展过程中,目前各类托育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婴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不强,面临的意外风险也比成年人要高很多。为提升托育机构以及婴幼儿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发挥保险产品的创新,以发挥助推国家托育服务政策落实的作用。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金融是十分重要的促进手段。鼓励支持金融业努力开发促进托育服务的新产品,为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这是很好的且很必要的措施。“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普惠、公益的原则,不能完全套用市场原则,违背托育服务的本质属性。未来金融业应该创新发展,为托育服务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政府牵头 已有四城推出托育险相关项目
政策相继出台后,就有地方政府先行先试。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有宣城市、中山市、邹平市、南京市等四个城市推出了托育保险项目。
从这四地的托育保障计划来看,其保障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婴幼儿意外和健康保险、托育机构员工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公众责任保险。
以中山市的“托育无忧”综合保险方案为例,该保险方案针对托育机构、保育工作人员和婴幼儿分别推出“机构安心”“员工关怀”“宝贝成长计划”等三个产品方案。托育机构可根据保障需要,自由选择保障内容及保障额度。其中人身意外伤害在20-30万不等,涵盖医疗责任,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可选保障200万到500万不等。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托育机构在日常经营中,难以排除发生婴幼儿、家长或其他人员在机构内意外受伤,发生固定资产、财产损失,0-3岁婴幼儿、员工发生意外和疾病等风险。此次量身定制的“托育无忧”综合保险方案,针对以上情况,为托育机构提供综合性的风险保障,分担相关责任,填补了托育机构在人身意外、财产安全、公共责任方面的保障空白。
据悉,上述与“托育无忧”相关的风险保障方案,均由中国人寿及其地方分公司参与承保。目前,上述保障方案的投保情况如何?记者联系到中国人寿方面,不过截至发稿,其并未提供可对外披露的信息。
参与者寥寥 两家险企共开发十款托育产品
除政府牵头的项目外,是否有险企会主动涉足该领域?目前市面上是否有专门针对托育机构的保险产品?《每日经济新闻》查询银保监会发布的备案产品目录,发现在保险产品名称中明确标有“托育”二字的保险产品仅有10款,其中财产险产品4款,人身险产品6款,分别为平安产险托育机构责任保险附加第三者责任保险、平安产险托育机构责任保险、平安产险托育机构责任保险附加员工工伤责任保险、平安产险托育机构责任保险附加传染病责任保险,以及2款光大永明守护成长托育定期寿险、2款光大永明守护成长托育住院医疗保险、2款光大永明守护成长托育意外伤害保险。
截图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值得一提的事,这10款产品还均跟国家孕婴网有关。2020年1-3月,国家孕婴网和光大永明人寿牵头,通过调查问卷和视频会议等形式,对全国近千家托育机构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和保险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光大永明“守护成长”托育保险产品。该产品专门针对托育机构和0-3岁儿童设计,涵盖了意外、医疗、疾病三重保障,既有坠床、磕碰、猫狗抓咬伤、骨折、脱臼、红屁股感染、烧烫伤等细节,也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设施安全等责任保障,实现了园区内保障全覆盖,还可以拓展至园区外24小时。
不过这一合作并未持续多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光大永明人寿方面了解到,目前项目已经停止,不再做托育保险。而从国家孕婴网的托育保险微信投保入口可以看出,托育保险依旧还对外开放投保,只是承保方变成了平安产险。承保内容也从光大永明人寿主推的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变成了平安产险的责任险。
记者就退出托育保险项目采访光大永明人寿方面,但其并未给予记者更多的解释。
有业内人士在跟记者交流时表示,保险项目停止的原因一般有两个:合作关系结束,正常停止;未达到预期,险企主动停止合作。除却上述两家跟国家孕婴网正在开展合作以及开展过的险企外,并无险企备案“托育”相关的保险产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上没有相关产品。据悉,慧择在售有一款专门针对托育机构的综合责任险产品“小红花”,保障托育机构经营过程因疏忽或过失造成婴幼儿、家长、育婴员的人身意外、食品饮料、财产损失等。
“0-3岁婴幼儿意外险、医疗险和重疾险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产品,食品安全责任险和设施安全责任险也有针对0-3岁婴幼儿的产品,但是,市场上缺少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第三者责任险和财产损失险多险种组合的0-3岁婴幼儿产品。”慧择财险利润中心总监唐景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为何这类产品的供给不多呢?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精算角度来看,险企不愿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销量不好,保险产品通常是按照销量来计算的,通过销量来摊薄成本,从而实现盈利,销量不好或者未到达预期销量,保险公司就会产生亏损;二是赔付过高,小朋友的出险概率高于成年人,所以在赔付的几率也会较高。
“托育保险产品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开展此项业务的公司不多,随着婴幼儿托管机构的准入和经营行为的不断规范,相关保险产品会逐渐增多,保障范围也会逐步扩大。”某保险业内人士表示。
托育险产品少、难对比 家长多持观望态度
针对上述已经开始实施的与托育机构相关的保险方案,记者采访到了北京家有幼儿的王先生,如果将类似的保障方案也在北京推开,其是否愿意投保。
王先生表示,托育机构能有完善的保障方案肯定是好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去也安心。但是,王先生也有自己的疑虑,一些针对孩子的保障内容跟家里宝宝自己拥有的保障重合了,觉得这些较为鸡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北京地区的保险深度较高,很多家长在宝宝出生后都会为其投保医疗、意外等保险产品,用以保障宝宝的健康和安全,所以这些家长更倾向于让托育机构投保责任险等相关产品。不过,家长们的担心,业内人士也给出了说明,保障重合的情况,家长不需要太担心,除却给付型的医疗保险可能会产生冲突,其他类似重疾险、意外险等其实是可以叠加赔付的。
而至于责任险,顾名思义就是指保险人承保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险种,适用于一切可能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与人身伤亡的各种单位、家庭或个人。当下市场上在售的责任险有公众责任保险、第三者责任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等险种。
当前,国家孕婴网主推的托育保险就是与责任保险相关的项目。然而,家长乐见其成,不见得托育机构就有动力去做。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托育机构更多是以早教中心命名的,设置日托等课程,其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感觉市场上关于托儿所的信息很少,也不太好比对挑选。”一位有1岁宝宝的妈妈李女士表示。
一位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正规的幼儿园包括很多私立幼儿园的都会投保相关产品,因为幼儿摔伤、意外吞食等情况时有发生。但是聚焦到托儿所可能就不太一样了,托儿所不同于幼儿园,其目前尚未完全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家长对于这方面虽然有需求,但更多的是处于观望状态。同时,市场上很多托儿所都是私人设立的或小规模的,而且大多自负盈亏,招生才是其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招生规模达不到预期,其根本没有时间或者金钱去投保保险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保人身份投保国家孕婴网的托育保险,以一家面积550平方、40托位数、20名员工的托育机构为例,按照固定方案投保,其一年的保费仅在3980元左右。
近期,山东省为民家庭网络信息服务中心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指出,目前,国内幼托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纯市场化的托育机构仍面临很大生存压力。早教机构事故频发,合规成本高,再加上疫情影响,大部分托育机构深陷“不营业赔钱,营业赔更多钱”的尴尬境地。
记者亲身走访了两家早教托育机构。其中一家针对1.5岁小朋友的全托班,计划招生16人,实际入托的小朋友仅在8-10人左右,入托率在60%左右。另一家则表示,当下仅有两个班,每班15人左右,受疫情影响,计划的第三个托育班一直未放开招生。“因为疫情,确实现在不敢轻易开班,一方面是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怕孩子太多,交叉感染。”早教托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现在托育班基本是1:5的配置,也就是一个老师对5个学生,此外还会配置一个英文老师全天陪伴,单人力成本就高,所以开班会比较谨慎。
据九派新闻旗下媒体报道,一家有100个托位的托育机构,只有入园率达到60%才能保本,超过80%才能盈利。即使如此,资金回笼的周期也在3-5年。
然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的数据,我国有3岁以下婴幼儿5000万左右,而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的入托率不足5%。
业内:托育保险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然而,作为运营机构,尤其是针对婴幼儿的运营机构,若无保险兜底,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其无法承担的。想要帮助托育机构化解相关风险,保险是手段之一,也因此被政府部门频频提上日程。
唐景东认为,政府层面提到的托育相关保险,应该是一种创新性产品,整个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这类产品应该涵盖意外、医疗、疾病、食品安全责任、设施安全责任等保障内容,涉及的险种有意外险、健康险和责任险等多险种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托育机构经办风险。
针对这类产品的发展,虽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做了实践,但并未形成规模并走出成功模式。“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同时,可以多做一些宣传,帮保险公司搭建好‘唱戏的台子’。”徐昱琛认为,惠民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托育保险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此外,保险公司也要做好售后服务,应赔尽赔。
据悉,惠民保作为一款遍地开花的网红产品,其之所以能快速在国内发展起来,很大的原因就是政府牵头。在业务运作模式上,惠民保采取的多是政府、保险公司和平台公司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助推的模式。
其中,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信用背书或通过掌握的当地民生、医疗等相关情况与数据,为惠民保产品设计、宣传等提供支持;保险公司则负责产品设计、产品宣传、保险保障、损失赔付;第三方平台主要发挥其营销、引流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触达更多用户,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流程的各个环节,提高惠民保产品的服务水平。
如今,越来越多第三方平台的参与使得惠民保的运营模式逐渐由“政府+保险公司”过渡到“政府+多元化公司”,保险、医、药、健康管理等多个产业、环节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看,托育险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唐景东解释道:一是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加大托育险系统的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多险种线上投保系统的功能开发,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投保系统;
二是托育机构应实现婴幼儿信息线上化,同时能够与保险公司进行数据对接,可实现一站式投保、理赔、结算等功能;
三是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托育机构进行数据互联,同时给予托育机构保费补贴;
四是推动备案托育机构统一投保试点工作,要求备案托育机构经营需购买托育保险产品;
五是加强对婴幼儿托管机构准入和经营行为的审核。
某险企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好是政府出面牵头,去推动托育机构做一些数据或者线上化的工作,让险企能更直观地了解托育机构的现状和需求,这样再开发和推出相应的产品或者保障方案,就更能贴近这些托育机构的需求。据悉,此前中山市、南京市推出的托育无忧方案都是政府牵头,联合多部门按职责共同开展的。
记者|袁园 编辑|王月龙 廖丹 盖源源 校对|卢祥勇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