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瓶颈请险资入市 相关风险需防范攻坚
2月27日下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公开亮相。在发布会上,他表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统筹推进相关上市板块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交易制度,优化交易监管改革,让市场有明确预期,让投资者有公平交易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协调,打通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瓶颈,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另外,他强调,严禁大股东操纵并购、内幕交易等违规违法行为,推动修订证券法,提高违法成本。
两端的道路正愈加通畅。就此,《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就险资入市一事谈谈看法。
何为加强协调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感受到了证监会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长期发展,发挥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决心和具体措施。
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此次讲话已并非监管层第一次表达险资入市的建议。在很长时间内,都在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具有长期性的资金能够进入到股票市场中来,此次讲话又进一步地明确了这一点。
但此次讲话,陈秉正指出,句子里特别加了一个前提:加强协调,打破机构投资者入市的瓶颈。“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很有深意、很有新意”。
他补充道,像社保基金目前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掌管,目前大概有两万多亿元;分散在各个省的养老保险基金加起来大概有5万亿元,这是非常大的一块;全国大概近200家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可用资金大概在16万亿元到17万亿元之间;还有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现在大概有1万亿元到2万亿元左右。
这些巨量的资金都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比如社保基金理事会、人社部、银保监会管理的保险机构等,所以不同的机构,在管理资金运用方面,比如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谁能做、谁不能做、怎么做,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定,这就是需要加强协调的地方。
何为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道,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目前都是允许投资资本市场的,但中间可能存在着一些障碍。而接下来,监管层面或将进一步疏通两者之间政策上的障碍。
陈秉生也感受到了政策上的障碍,他表示,其实很多机构想要参与投资,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目前审核较严,很多机构难以拿到相关牌照。此外,机构投资者在入市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瓶颈,如技术瓶颈、人才瓶颈,但主要的还是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瓶颈。在投资方面的诸多限制,或许就匹配了所谓瓶颈的这个含义。
“监管的路径逐渐打通,接下来需要看险企的行动。”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教授王绪瑾表示,险资配置中,2014年,原中国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中规定权益类投资账面余额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不高于30%。目前对于权益类资产比例平均大概占11%,也就是说入市的空间还非常大。
发挥优势 严禁违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但目前市场结构多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未有效发挥。
陈秉正说道,中国的股市赌性与投机性太强,与缺乏具有长期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不无关系。
像美股市场之所以更为稳定,除了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长线资金进入的稳定作用就十分重要。王绪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为市场增加理性,对资本市场稳定有较大好处,可以促进市场有效性。
“为了股市自身的发展稳定以及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资本市场监管当局继续鼓励机构投资者入市,而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保”字头的资金被寄予厚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说道。
王向楠展望道:“保险资金入市从过去几年中具有“贬义”色彩,已经逐步恢复到应有的‘褒义’色彩。近期,社保基金管理部门、银保监会、企业年金等部门可能会放宽相应规则,支持资金入市。”
但政策放宽限制并非意味着放纵市场乱象。
朱俊生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该类资本的避风险性不容忽视。上述资金都有收益与安全性上的要求,这些资金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进入资本市场,与市场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资金市场需要成为一个价值创造的市场,这才是长期资金持续进入的一个前提。
监管需要长牙齿。
2月25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打好攻坚战,同时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下一阶段,要始终紧盯几个重要的风险领域,加大力度处置银行机构的不良资产,时刻注意防范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在经济下行和金融市场波动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继续紧盯进行监管套利、加通道、加杠杆的影子银行活动,要进一步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在过去两年当中,监管部门先后修订和制定了近百个监管制度、法规、办法,同时也对十几万家银行保险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