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经历初期快速发展后,近几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到了领养老金年龄的农民,每月只能领到几角钱的养老金,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原有的制度设计模式已无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每月几角钱”养老金如何养老?
杜春山是黑龙江省阿城市新华镇民丰村村民,今年66岁。患脑血栓的他已有一年多行动不便。杜老汉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农村养老保险,交了两年共48元保险金,后来再没交过。当得知每月只能领到3角钱的养老金时,杜老汉的老伴王玉英说:“一个月3角钱顶啥用呢,老头儿的脑血栓一年药钱就得1000多元。”
一个月3角钱的养老金,这个听起来有些像笑话的事实,占到民丰村所有领取养老金人数的90%。民丰村党支部书记于显峰说:“现在到年龄的一个月只能领几角钱,村上没法发,就入到往来账目上了,等凑得多一点的时候再统一发下去。”
据了解,新华镇是阿城市农村养老保险金领取人数最多的镇,有127人每月共领取总额为59.5元的养老金,月人均仅领取4角6分。阿城市共有355人领取农村养老金,社保部门每月共计发放2320.30元,月人均领取6.5元,其中月领取养老金超60元的只有7人。
据哈尔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任于德水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哈尔滨市共有45万人参保,其中30万人个人缴费积累不到100元。在目前开始领取保费的1万人中,月领取标准在5元以下的占50%以上。
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贾立春说,目前全省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领取标准每月只有几角钱的占25%,每月领取五六元的占50%以上。
调动不起来的积极性
据有关部门统计,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续缴保费的只占参保人数的3%,在哈尔滨市续缴率也只有5%,阿城市续缴率仅为1%。从2000年至2005年阿城市新增参保人数平均每年为6人。
据哈尔滨市呼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平介绍,从2002年开始,在全区参保的10.3万多人中,没有一个人续保,也没有增加新的参保人员。
民丰村村民李春荣说:“没想过养老的问题,到领钱的时候还不定咋回事呢,现在就靠儿女了。”
村民孔繁花说,家里一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元,除去日常生活费,孩子上学和来年再生产的钱,也剩不下多少,养老保险是个好事,一年拿二三百元还行,多了拿不起。孔繁花的丈夫赵国义对记者说:“我今年35岁,让我每年拿几百元钱,几十年后才能得到养老金,我不愿意缴这钱,有这钱先考虑眼前咋花吧。”
民丰村会计于建军说:“按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很难干起来,虽然国家对农民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补贴,但现在农资价格太高,农民手里有钱也都顾眼前了。”
杜家村村民王世家告诉记者,现在续缴养老保险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没缴的,他们认为养老保险时间长,担心政策有变化。
贾立春说:“农村保险费完全靠农民个人积累,公共财政没有投入。农村养老保险金增值幅度与银行利率大致相当,而且缴保险金肯定影响农民眼前的资金周转,致使农民没有参保积极性。”
政策亟须统一,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做法不尽相同,管理模式不同,缴费标准不同,基金运营方式和利率承诺不同,形成全国“各走各的,一省一标准”,这也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缺少政策依据。贾立春说:“国家须形成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政策,否则会给农民的流动造成障碍。”
贾立春认为,之所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是由于原有的农保制度设计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公共财政更倾向于投入城市发展,而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全靠农民个人积累,集体补贴微乎其微,是一种储蓄式的养老保险。
贾立春认为,政府应承担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资金投入,对基金运营采取兜底措施,基金管理层次下移,养老金核定、保值、增值、安全运营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负责人赵瑞政认为,公共财政应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直接投入,建立起农民、集体、政府三方出资的新模式。他建议,尽快建立和推行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从经济较好的乡镇优先发展,分阶段推行强制性储蓄积累,以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