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老人·老城·老街坊—记第二届阮义忠摄影入围奖获得者卢承德先生

2019年03月02日 16: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最近,古城苏州一位83岁的老爷爷火了!

  2018年9月16日,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颁奖典礼,在吴江同里丽则女学隆重举行。来自苏州的卢承德先生,以其十三年来坚持拍摄的“老街·老宅·老百姓”的人文纪实专题,在数千名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并入围前15名。虽然,最终并未成功跻身前三名。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卢老先生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一

  像时下很多空巢老人一样,卢老的儿女都在外地成家立业,退休后的生活单调而空虚,不喜欢麻将、交谊舞,也不喜欢钓鱼、下棋的他,每天与老伴儿宅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晃来荡去。儿女担心长此以往会得老年痴呆症,于是,卢老70岁时,在日本工作的儿子给他买了一台Canon300D单反照相机,鼓励他和母亲四处走走玩玩,活动活动筋骨,拍拍照片,交交朋友,看看世界,让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一些。

  就这样,儿子一个发自孝心的细微举动,促使卢老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开启了全天候的摄影生活。退休十年赋闲在家的他,每天像上班一样有规律地早出晚归,穿梭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老宅里弄。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拍摄2万多张照片,迄今为止,已经拍坏了五六台照相机。对于收入并不优渥的卢老来说,他把一半以上的退休工资都花在了摄影上。令他欣慰的是,相濡以沫的老伴儿毫无怨言,儿女也鼎力支持,他便愈发沉迷其中,“七十岁学吹打”,乐此不疲,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加油干啦。

  摄影伊始,零基础的卢老,既没有专业的技能,也没有高深的理念,更没有任何拍摄的章法可言。一切都“跟着感觉走”,顺从本能反应,只要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人事与物件,就“咔嚓咔嚓”全部拍下来。七十岁学摄影又不耻下问的他,本想拜自己的同事、当时在摄影界就小有名气的吴万一为师,但比他小近20岁的吴万一老师一个劲儿谦逊地说“不敢枉为人师,不敢枉为人师,如果您真的有兴趣,可以随意参考我的照片。”然后,慷慨地拿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一百张照片给卢老。万万没想到的是,谦虚好学又勤奋刻苦的卢老,竟然“依葫芦画瓢”,根据照片后面备注的时间与地点,按图索骥,历时一年多时间,一个接一个地拍摄了大同小异的一百张照片。因此,有人曾对卢老开玩笑说:“你的摄影作品像吴万一。”卢老听了很不高兴,因为他一直坚信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真理,他学习吴万一老师的摄影技巧,但他努力在作品里保持个人独特的视角与感悟。吴万一老师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彼此成为一辈子的忘年之交,二人虽无师徒之名,但有师徒之实:一有机会就和卢老探讨有关摄影的技巧与理论,以及每一次的拍摄心得与感悟,肺腑之言与经验之谈,让“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初学者卢老获益匪浅。

  二

  前有吴师傅领进门,后续修行必须在个人。在海量的摄影实践中,卢老慢慢悟出了一些摄影的门道。不仅“灵感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幸运”也是如此。后来,孜孜不倦的卢老遇到了被誉为“走上国际影坛的摄影大师”、云南著名摄影家吴家林老师。吴家林老师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其作品所散发的浓郁地域特色,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深深地震撼了卢老。他开始对自己摄影作品的内容和方向进行及时调整,更加明确了摄影的主题选择,坚定了“摄影就是艺术的记录”的观念,永葆一颗好奇之心,尽情享受摄影的曼妙变化,以及在摄影过程中邂逅的各种缘分与真情。

  随着摄影学习的深入,卢老遇到了上海最具人文关怀的摄影家之一的陆元敏老师。那时候,他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纪实摄影,那就是“为历史存真”,这为卢老后来加入“苏城纪事”摄影师联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卢老看懂了陆元敏在大上海典型的小环境中的出手不凡,以及每一幅作品中所捕捉到的真实的上海城市气息之后,他便愈发有意识地学习运用点、线、面的构图技巧,以自己的人生阅历,用光影铺陈古城苏州和苏州古城那些不为人知的形色人生,令人眼界大开。

  再后来,卢老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林路老师。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三十多年的林路老师,多次积极推荐卢老的摄影作品到《上海摄影杂志》公开发表,并在他所教授的老年大学摄影班里,力荐卢老其人其作的妙趣横生与生命力量,还在自己的博客中多次展示卢老的作品,并从一个专业摄影评论家的角度,赞扬卢老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清晰质朴的摄影理念——专注于拍摄老城厢与老街坊,用影像记录身边即将消失的传统与文化,极大地鼓舞了卢老的摄影热情与执念。

  荀子曰:“圣人无常师”,更何况常人乎?卢老的照片能够从苏州最终走向全国,离不开无锡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唐浩武老师的慧眼识珠。每次提及在摄影路上帮助过他的人,卢老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十三年来,他得到很多同事、老师和影友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虽不胜枚举,但一一感恩在心。

  今年83岁的卢老,因为视力下降,精力有限,很多照片都是凭感觉“盲拍”而来,所以他也非常坦诚地说,自己的作品画质一般,内涵也不够丰富,很多地方无法和年轻人、以及专业摄影师相比。但是,十几年的摄影学习与探索,一路走来,他对自己的摄影眼光和定位充满信心。他一直推崇法国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的观点:“日常生活里的奇妙情景是最动人的,你在街道上不期而遇的事情,是哪一个电影导演也不可能在镜头里给你安排出来的。”因此,卢老相信他可以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凝聚起拍摄对象的生命整体,让静态的二维空间有了复活成三维的可能。卢老也一直慨叹“当局者迷”,对苏州园林感兴趣的常常不是苏州本地人,关注苏州老城厢与老街坊的往往也不是苏州本地人。反而,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年,来到苏州四十年的“新苏州人”卢老,却矢志不渝地坚持用自己的相机,记录即将逝去的老房子,老巷子,老屋子……言语间,眼睛里和神情中充满了惆怅与无奈。卢老说:“我今年83岁了,我已经拍了13年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拍13年……我不知道苏州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有谁会记得苏州老城厢曾经的模样?我之所以立足本土,热衷于拍摄苏州、上海的老街,老宅、老百姓,是因为我深爱这两座城市。我把最美的青春给了上海,我把更美的夕阳红给了苏州。我真的只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念想,留下一点资料可供回忆和凭吊……”

  三

  正是凭着对摄影的痴迷与钟爱,对苏州老街、老宅、老百姓的悲悯与厚爱,十三年来,卢老以相机为笔,记录身边新鲜热和、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他们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情感世界的爱恨情仇。因为深谙达官贵人、影视名人的生活距离我们太遥远,所以坚持通过世俗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现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人类生存样式。迄今为止,卢老先后参加了山西平遥国际摄影展(2013年《老城厢的苏州人》),浙江丽水国际摄影展(2015年《老城新事》),浙江宁波“中外摄影六人展”(2017年),苏州“小巷的前世今生”个人摄影展(2017年),“苏城纪事”摄影师联盟摄影展(2018年),“中外摄影家看上海”国际摄影展(2018年)等不同规格的赛事与展览,以其谦逊的态度,执着的精神,人文的情怀,生动纯粹的世俗生活主题,在苏城、长三角、乃至全国、港澳台地区都小有名气。难能可贵的是,入围了2018年第二届阮义忠摄影奖,这是对卢老十三年如一日艺术坚守的最大肯定。尽管没有拔得头筹,但是,作为赛事评委之一的陈丹青老师,力挺卢老的参赛作品排名第一,这让卢老喜出望外,心花怒放。陈丹青老师这样写道:“卢承德(第一名):生存的质地,人性的温度,在老人的目光中与摄影美学合一。”而且,陈丹青老师还单独和卢老交流,鼓励他能将自己十多年来拍摄的照片,精心加以筛选,早日结集出版,他愿意为卢老亲笔写序。只字片言,彰显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风范与气度,以及对执着于学艺者的高度赞扬、肯定与勉励。

  提及时下流行的手机摄影,思想开明的卢老并不排斥。他认为“存在即合理”,开放的社会应该倡导多元化的审美,“美就是舒服”,“能让人感动并停留几秒、能够抗拒人心浮躁与焦虑的照片就是好照片”。只不过照相机更加容易调节焦距,处理近景、远景和景深,可以控制曝光的速度,使拍摄的照片层次更加分明,主题更加凸显罢了。

  同很多艺术门类一样,摄影技术在摄影本身之外。卢老坚信年龄不是障碍,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可以从“量变到质变”,他历来所坚持的原汁原味的“老街·老宅·老百姓”的人文纪实专题摄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星星之火燎原”,打动更多的读者,勾起他们对于“老街·老宅·老百姓”的点滴记忆。而他,就是那个愿意用脚步丈量古城,用慧眼捕捉瞬间,用照相机为小人物记录生活的耄耋老人。

  畅想即将到来的2019年,卢老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挨家挨户回访他所拍摄过的100家住户,并亲手奉送自费为他们精心制作的系列家庭组照。可惜,到目前为止,仅回访了50多家,很多原住民随着老街、老宅的拆迁,已经搬徙、去世、远离、老去……也许,有些拍摄对象永远也回访不了了,但卢老对生活与生长于苏城的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对摄影艺术的执着与厚爱,天地知心,日月可鉴!后人会因为这位老人的摄影作品,记住这一座老城和这里的每一个老街坊、每一段平凡真实的人生状态——这便是卢承德老师人文纪实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意义所在。

  作者:胡笑梅

(责任编辑:张海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