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华文学基金会携手学而思共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

2018年04月11日 12:5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1日讯 1921年4月10日,茅盾先生发表《小说月报第一次特别征文》启事,《小说月报》自此成为我国新文学发轫的阵地。

  97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一个世纪后,2018年4月10日,“茅盾青少年文学院”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华文学基金会与学而思大语文共同宣布,将合作共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将茅盾先生的文学倡议,继续在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中延续下去。

  

  桐乡市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倪玉强、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与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学而思总校校长杨付光(从左至右)共同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揭牌

  发布会上,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桐乡市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倪玉强与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共同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揭牌。未来,文学院将立足于茅盾先生的故乡桐乡乌镇,面向全国范围发掘并培养新一代文学新人,利用中国作家协会丰富的作家资源,给青少年文学写作以有益指导。  

  同时,三位领导宣布,2018年度全国青少年文学征文活动,及面向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公益帮扶行动也同步开启。

  

  著名作家袁敏、张之路、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青年作家马小淘、学而思总校校长杨付光(从左至右)合影

  现场,茅盾先生的长孙沈韦宁也通过视频发来对茅盾青少年文学院开展的期盼和祝福:“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能让爱写作爱文学的孩子们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让我爷爷的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

  以文会友,搭建青少年向作家学习的平台

  

  现场观众参观茅盾先生生平影像展

  “同人以为国人新文学之创作虽尚在实验时期,然椎轮为大辂之始,同人对此,盖深愿与国人共勉,特辟此栏,以俟佳篇。”97年前,茅盾先生在《小说月报》开辟新栏目,旨在培养国人的文学创作力,为国人架起一个碰撞文学火花的公共平台,也将“新文学”的曙光带给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其实早在少年时期,茅盾先生就已立下了远大的文学志向。他曾借庄子《逍遥游》之典,撰写题为《志在鸿鹄》的习作,表达其少年壮志,也因此被老师评价为“将来能为文者”。  

  据悉,在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框架下,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学而思共同发起的面向全国青少年展开的征文活动,正是希望能发掘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聚拢全国范围内拥有文学理想的青少年,鼓励更多“能为文”的小作家们在平台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以稚笔写文心,抒展生活情怀、感悟和志向。同时,让他们能够与作家们面对面接受辅导,锻炼文笔,感悟生活。  

  基金会与学而思在现场共同宣布,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受聘为文学院专家委员会主席,著名作家张之路、袁敏、邱华栋受聘成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年作家马小淘作为文学院授课教师代表与各位专家一同在现场接受聘书。

  

  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左一)、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右一)为著名作家邱华栋、张之路、袁敏(分别为左二,左三,左四)颁发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书

  

  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左一)与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右一)为青年作家马小淘(中间)颁发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授课教师聘书

  高洪波还专门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录制了一段寄语视频,他表示:“茅盾先生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的老主席,是我们心中尊敬的长者,以他的名义成立的青少年文学院,对培养我们青少年的写作热情,提升青少年的文化修养,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少年强,国家强;文学少年强,我们文学事业才强。你们都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在社会参与中提升素养

  

  现场观众了解征文活动

  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的三大内容被再次强调:除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也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中之重。

  茅盾先生曾著论:“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与先生所倡导的观念一脉相承,茅盾青少年文学院首届活动将在全国各个城市同步开展,面向9-16岁的青少年,以征文形式发掘新人,以在线作家讲座、创作课程和赴桐乡乌镇的暑期写作活动等形式,为全国各地的孩子连接并输送优秀的文学教育资源。  

  参与征文活动的孩子们,将有机会从全国小作者中脱颖而出,获邀游历茅盾故乡——桐乡乌镇。这里如今已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曾走出丰子恺、严独鹤等一代文豪。孩子们将在古镇中追寻文学大师们的人生轨迹,感受当地传统文化,接受独具乡土特色的人文艺术滋养,并施展自身文学才华,在作家们的指导下激发灵感、实地写作。   

  文学素养需要厚积薄发,社会则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三课堂。中华文学基金会与学而思大语文,期望以茅盾青少年文学院为园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发扬孩子们的文学理想和文学天赋,让他们将所学、所得、所爱拓展到课堂之外,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爱上语文,真正感悟文学的魅力。

  公益帮扶,圆贫困孩子的文学梦

  

  观众了解茅盾青少年文学院 - 2018文学公益之行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参与社会,不仅是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更是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  

  与征文活动同步开展的,还有中华文学基金会与学而思共同进行的一系列公益帮扶行动——“送进来”和“走出去”。  

  在“送进来”方面,学而思将跟随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帮扶行动,走进贫困山区,捐赠学而思图书和课程,通过线上方式,将学而思大语文优质课程投向当地,并将学而思课外分级阅读书目和21天悦读打卡活动共享给当地孩子们;除此之外,还要让贫困山区那些同样拥有文学理想的孩子们“走出去”,茅盾青少年文学院将特别面向贫困儿童开放公益名额,在当地选拔有文学理想、文学天赋的青少年,由学而思大语文资助他们的桐乡之行,一圆他们的文学梦想,为他们提供开拓视野的平台。  

  学而思大语文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的举措,以及征文活动和公益行动的后续铺展,为地方文化带来更多生机:用文学活动、创作游学赋能当地,同样也用课外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把外面的世界带回到家乡。

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李林

    共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是学而思大语文全新升级发布后迈出的第一步动作。李林表示,未来学而思大语文还将通过更多维度的尝试为青少年打造开放平台、聚拢优质资源,继续落地大语文所倡导的能力素养提升,赋予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

    最后,在媒体访谈环节中,针对孩子选书困难问题,张之路给家长提供了两点建议。其一,不是所有的经典书都要读。他强调,我们历来对经典非常推崇,经典是人类进步学习的一个灯塔,但是我们在选择经典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经历和年龄选择不同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不读或者少读经典。

    其二,关于选书,张之路指出,以前我们不了解什么叫信息时代,现在发现信息确实爆炸了,当下不是开卷一定有益的时代,是如何开卷才能有益的时代。在选择书的时候,全国图书的评比、奖项、书单选择的推荐很多、很乱,他认为非常不利于选书。他向家长建议,如果你推荐给孩子书,首先你自己要读一下。

    此外,针对新改革和减负背景下,学而思大语文体系是如何做出相应调整的问题,李林是这样回答的,“我认为作为一个课外的语文教育机构,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兴趣。我在大语文发布会上说,我们的核心是激发兴趣,我们通过激发兴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并不是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读这本书,而是通过更有意思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当孩子产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之后,他可以回家读,孩子愿意回家学,”

    李林强调,从减负的角度,使孩子心理上没有那么多的负担,这是从课外的维度对他进行减负。比如给孩子讲李白的作品,不是一首一首诗的鉴赏,而是把李白整个生平串起来讲故事。孩子对李白有了更多的理解,可以自己去主动阅读更多的文章或者作品。其实整个大语文课,依然减轻了孩子很多听课的压力,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很快乐,同时又能在课堂上了解更多信息,相当于给他提供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

(责任编辑:李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