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洪水猛兽”到“香饽饽”,衍生品日益受追捧

2019年09月02日 08:3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李岚君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现阶段,产融并重是当前大宗商品产融结合主流模式,以基金、银行、券商为代表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正在加快入场。而曾经“被妖魔化”的衍生品,如今已成各类机构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基金、券商等机构投向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呈现增长态势。

  商品期货ETF横空出世

  一直以来,出于对资产配置谨慎的考虑,公募基金“不敢”过多参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带“高风险、高杠杆基因”的衍生品被视为金融圈的“洪水猛兽”,甚至有“肯定会出乱子”等预设。而商品期货ETF横空出世,或将改变人们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刻板印象。

  8月27日,首批商品期货ETF的公募已获得批准开展。其中,华夏基金已得到了豆粕期货ETF的回复,另有公募基金获批在其他商品期货品种开展ETF交易。

  “豆粕期货ETF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它的资产配置价值非常高。”在机构大宗商品衍生品论坛上,华夏基金研究发展部董事总经理骆红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随着国内资产配置时代到来,商品作为独特的资产类别,也受到了资管机构日益关注。由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计量消费品的价格变动,配置商品有天然的抗通胀优势。”骆红艳向记者介绍,商品的长期回报率与传统的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的回报率相关性较小,可以作为资产配置工具,有效优化客户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结构。以豆粕期货为例,豆粕期货合约的收益率与上证综指指数收益率相关性系数为-13%,与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相关性系数为-4%。

  “开展豆粕期货ETF主要逻辑是,豆粕期货价格与国际市场联动性高,市场化程度高。”骆红艳说,农产品期货与CPI是主要构成部分,CPI与油脂油料类的相关性高于其他资产,豆粕期货价格和CPI同比之间的相关性为40%,有天然的抗通胀优势。同时,大商所豆粕合约与CBOT大豆价格走势紧密联动,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7,去除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时段并按汇率折算后,两者相关性可以达到90%。

  银河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目前期货市场上主要仍以私募基金、产业客户为主,但公募基金参与度不高,而公募基金开展商品期货ETF能对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商品期货ETF吸引公募资金进入,提高了商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持仓,优化期货合约活跃性。”

  衍生品已成基金投资宠儿

  事实上,公募基金对大宗商品衍生品的“追求”早就不只是商品期货ETF,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俨然成为了基金经理们投资的宠儿。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下的各类资产管理业务存续总规模50.23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13.46万亿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23.6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13.31万亿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郑富仕表示,基金行业应该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衍生品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资管行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和配置大宗商品现货资产的途径,也丰富了私募产品的交易策略。基金行业参与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但速度在加快。

  “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基金在改善衍生品市场流动性、加强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等方面,都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郑富仕说,未来基金也将多角度参与衍生品市场发展建设。例如,将进一步改善衍生品市场投资机构,促进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将推动基金行业更多配置衍生品,进行组合投资和风险管理;基金产品多样化的发展,风险管理需求增强,将深度参与衍生品市场。同时,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区杠杆背景下,资产管理中需应对风险因素也更加复杂,利用衍生品市场对冲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需求将逐渐增强。

  关于私募产品投资衍生品市场未来趋势,郑富仕表示,更多的外资机构将加入私募基金行业,进一步改善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衍生品市场功能充分发挥。

  据了解,在监管部门、交易所等各方面推动下,基金行业参与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规模正在逐步提升。从参与衍生品市场情况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私募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规模总共有566.33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39%,其中私募基金389.08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48.1%;基金公司及基金专户子公司资管计划130.58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23.5%;从总体规模看,566亿元相较于50万亿元,占比为千分之一,衍生品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银行、券商等机构创新介入

  曾经“被妖魔化”的衍生品如今已成各类机构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除了基金公司,其他各类机构也纷纷打算在衍生品市场上分一杯羹。

  建设银行金融市场交易中心研究发展处处长陆怡烽表示,产融并重是当前大宗商品产融结合的主流的模式。现有的大宗商品产融结合的模式有三种,从国际上来看,其中一种是以融控产,就是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直接涉足大宗商品实物交易。

  “大宗商品产融结合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介入。”陆怡烽表示:“中国商品现货市场存在规模体量大、集市化交易、实物周转慢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要提高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就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创新的介入,具备创新思维,进行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制度创新。”

  中国证券业协会秘书长张冀华也认为,截至目前,证券公司不仅提供公司债券,还有大宗商品、场外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涵盖FICC五大业务条线互换、远期、期货和期权等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结构日渐丰富。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场外衍生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证券公司在满足实体经济个性化风险管理,财务需求等方面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

  据悉,各类机构投向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6月底,证券公司投资衍生品规模为16.75亿元,基金及基金子公司投资衍生品规模为130.58亿元,期货公司为29.92亿元,私募基金为389.08亿元,合计为566.33亿元,比2018年底的407.57亿元增长39%。其中,期货公司增幅最大,为55.6%。私募基金增幅次之,为48.1%。

  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就曾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说,交易所将联合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加快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和“企业风险管理计划”,持续做好银期合作、产融基地等机构服务实体平台,并积极完善合约制度及规则,提供更加高效的市场。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从“洪水猛兽”到“香饽饽”,衍生品日益受追捧

2019-09-02 08:39 来源:国际金融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