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基金 > 首页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且慢为基金日售400亿喝彩 火爆现象更令人担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2月14日 09:26
张炜
    上周四,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结束了为期一天的首发募集,成为中国基金业首发规模最大的基金。据初步统计,募集规模达400亿左右。这是近期继华夏优势增长基金两天募集141亿、工银瑞信两天募集122亿之后,又一只短时间募集的超大规模基金。

    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受到如此追捧,反映出场外资金的热度升至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看似偶然,实际也是必然。上周,工商银行宣布在国内商业银行首次推出基金预约认购业务,在短短5天内,工行基金预约认购业务累计认购资金近140亿元人民币。换言之,市场上的开放式基金紧俏到了需要预约认购的程度。既然预约认购能揽来如此多的资金,又何愁创造不出新设基金日售400亿的新记录。

    有人说,基金日售400亿是管理层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的成果。如今股民正在争相转为“基民”,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显示,11月份,沪深两市新增基金账户超过15万户,大约是10月份的3倍。12月份,仅1日、4日和5日三天,新增基金账户超过27万元,是同期新增A股开户数的3倍以上。“基民”数量出现井喷,是被开放式基金理财成果的吸引,今年投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75%,远远超过个人直接投资股票的收益水平。另据不完全统计,11月份以来已有30只基金陆续实施了分红或发布分红预告,单位分红也是节节升高。截至目前,一次性分红最高的基金单位分红已达0.86元。

    然而,市场且慢为基金日售400亿喝彩,其中的火爆现象更令人担心。据报道,沪上有投资者卖掉房子,将70多万元售房款全部投资证券基金。在房地产市场遭遇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这种楼市资金转战股市的现象极其容易出现。可问题是,希望太大很可能带来失望。一年之中,开放式基金创造75%的收益,毕竟不是常态,其中包括股改送股、多年超跌等特殊因素。若指望现在买入也获得高收益,是具有相当难度的。随着股市连续上扬,深市股票平均市盈率今年首度超过30倍,沪市股票平均市盈率也接近27倍。就连基金公司也清楚,市场分歧开始加大,短期风险越来越大。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近日指出,现在股价上涨明显快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长速度,长期而言,两者应趋于一致。就短期而言,目前个别银行、地产的龙头品种,上涨太快,估值偏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不久前提醒投资者,“当你兴高采烈的时候,你要卖出;当你痛哭流涕的时候,你要买进。”他还认为,现在是投资者要特别谨慎的时候,不要受过于乐观的舆论的误导。

    显然,中小投资者应该对当前市场特别谨慎,而不是盲目乐观。基金日售400亿,已是近似疯狂的表现,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太多的人“兴高采烈”,该对大盘调整有足够的提防。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一旦市场开户过热,成交量过大,市场风险也就放大至危险的临界点。要知道开放式基金具有助涨助跌的作用,一旦市场走势低于预期,或出现大的回调,不是没有可能引发巨额赎回,并进而导致大盘受累。假如市场果真出现回调,新设立的开放式基金甚至有可能净值跌破面值。以往投资者不是没有尝过净值为负的苦涩滋味,为此而骂基金是“老虎机”的也不在少数。

    国内股市历来是“牛市重势,熊市重质”,近期市场上明显出现偏离价值投资的“重势”现象。新上市的北辰实业是沪市冲刺2200点时最风光的个股,让人叹为观止地拉出20根阳线,股价最高涨到9元多,可其前三季度每股收益0.076元,H股价格只有3.5港元。北辰实业上周四跌停,成为沪深股市周末调整的导火索,该股本周一继续跌停。从北辰实业的炒作中,不难看出一些“老毛病”又再度在股市中“复发”,而这些“老毛病”对市场的长期健康非常不利。在已出现如此隐忧的背景下,投资者确实有必要正确评估当前市场的风险,寻找更合适的参与机会。这倒不是因为权威媒体的“泼冷水”,就该多念一些投资风险经。

    如果投资者看好基金理财的话,不妨以基金定投方式参与。华尔街流传的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更难。”分享股市财富的“傻瓜”做法,是委托银行在固定时间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定投时间越长,越能分散投资风险,也越能获取较高收益。相比之下,在股市处于高位震荡的时候,卖掉一套房子一次性投入新发行的基金,肯定是不可取的投资方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