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消金首次发行15亿元金融债 今年以来消金公司金融债已超20单

2024-08-26 07:2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冰

  日前,中国货币网发布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消金”)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情况公告。公告显示,海尔消金成功发行规模为15亿元的金融债。

  海尔消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本次是海尔消金首次成功发行金融债,预计年内公司还会再次发行金融债。”

  据悉,海尔消金发行的金融债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2.35%。募集资金用途主要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优化公司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一步促进发行人主营业务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海尔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金融债的发行不仅为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以及长期资金,也展现了金融市场对公司信用和经营能力的认可。未来公司会继续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2024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频频发债,海尔消金是其中的‘新面孔’,其首次成功发行金融债,意味着该公司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

  近年来,金融债相比其他融资渠道成本更低,优势明显,成为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同时,发行金融债的门槛高,对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均有严格要求。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金融债密集落地。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行金融债已超20单,合计规模已超400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对消费金融市场无疑是一大利好。下一步,应支持优秀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补充资本,适当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额度和用途限制,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增强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进程中彰显消费金融公司的担当和作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债券 > 债券滚动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尔消金首次发行15亿元金融债 今年以来消金公司金融债已超20单

2024年08月26日 07:24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冰

  日前,中国货币网发布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消金”)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发行情况公告。公告显示,海尔消金成功发行规模为15亿元的金融债。

  海尔消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本次是海尔消金首次成功发行金融债,预计年内公司还会再次发行金融债。”

  据悉,海尔消金发行的金融债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2.35%。募集资金用途主要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优化公司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一步促进发行人主营业务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海尔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金融债的发行不仅为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以及长期资金,也展现了金融市场对公司信用和经营能力的认可。未来公司会继续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2024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频频发债,海尔消金是其中的‘新面孔’,其首次成功发行金融债,意味着该公司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

  近年来,金融债相比其他融资渠道成本更低,优势明显,成为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同时,发行金融债的门槛高,对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均有严格要求。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金融债密集落地。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行金融债已超20单,合计规模已超400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对消费金融市场无疑是一大利好。下一步,应支持优秀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补充资本,适当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额度和用途限制,推动消费金融公司增强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进程中彰显消费金融公司的担当和作为。”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