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中国的资管行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首先,资管新规的出台,为资管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构建统一制度基础的第一块基石。其次,金融科技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在资管领域的渗透融合已经开始扩散蔓延,并有了提速升级之势。同时,资管市场在中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进程中的战略意义和积极作用也在不断体现,并且持续强化。”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家委员会主任翟立宏在近日举办的“2018第七届普益标准财富论坛”上表示。
今年4月底,人民银行等四部委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味着百万亿元大资管市场的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大资管”向“真资管”全面迈进。资管机构该如何转型才能驰骋于资管新时代,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进行资管业务转型,是业界及所有资管机构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此,在“2018第七届普益标准财富论坛”上,与会嘉宾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和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围绕“真资管:数据、金融与科技的深度重构”,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研讨。
金融科技赋能“真资管”全新发展之路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论坛现场,众多与会专家指出,金融科技正在引领资管行业,向着更高效、更便捷、更普惠的方向开展。
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裁李国峰表示,金融科技是推动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及生物互联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应用,对资管行业的影响最直接表现在客户服务、产品设计、策略优化、团队建设、运营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
“深度整合金融科技,将客户信息及需求数据化并通过标准流程进行系统服务,是服务长尾客户唯一的可行路径。改变传统由理财经理一对一手动管理服务客户的方式,通过搭建以客户全方位信息为基础的数据库,将各不相同的客户通过标准化的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信息,构建客户分析、客户管理、客户服务的大数据基础,助力于盘活‘僵尸客户’。对长尾客户市场的‘开垦’与‘挖掘’,对财富管理端的彻底改造,将颠覆传统营销中以人际资源为王的营销模式,也将颠覆银行对单个理财经理的考核方式,高效的客户分析与客户响应,及时全面的客户服务,是在长尾客户市场致胜的必由之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罗荣华认为。
“资管业务对于金融科技实用价值的探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器学习;二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三是机器人技术。”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陈微如是说。
回归本源 不破不立
随着资管新规及理财细则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下银行理财业务如何回归本源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过去理财规模爆发式增长面临“急刹车”,存量老资产和老产品要求在2020年末结束,也面临着处置压力,行业开始面临洗牌和分化,能力亟待重塑。
“尽管资管业务面临新挑战,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化,规范发展后资管行业会走得更远,商业银行渠道与客群的比较优势仍在,理财子公司仍孕育希望。可以说,我国银行理财业务也将开启‘最好的时代’。”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在演讲中表示。
顾卫平认为,银行理财转型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以净值化为要求,加快产品研发设计;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投研体系;三是独立的立体化风控体系;四是强大系统支持的运营体系。
中小银行资管业务亟待转型
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正式下发,意味着整个资管行业将迎来全新挑战。在圆桌论坛的讨论中,多位来自中小银行的资管人士就“理财新规之后的中小银行资管业务转型之路”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思维碰撞。
天津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刚领表示,监管新规对于中小银行资管业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广大的中小银行都面临着做资管还是做财富的选择,这是中小银行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第二是从战略层面,银行是否真的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那么未来资管业务的可能之一是规模和收益会往下走,但是投入会增长,这需要在战略上做好准备;第三是净值型产品的风控流程决策体系如何与现有的银行流程做一个很好的契合。
江苏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杨涛则表示,资管新规发布之后,对中小银行来说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遇。一方面,现在城商行只能在自己的分行销售自己的产品,未来一旦成立子公司,中小银行可能在客户基础上会获得一定的互联网的补充,在更广的范围内吸引一部分的客户;另一方面,未来的净值化产品运营中,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估值、交易等系统都需要升级,而大型银行的决策效率没有中小银行快。
郑州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买亚平补充道,银行资管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有相对庞大的客户基础和相对庞大的营业网点,将客户细分做扎实做好,并将投研做好,银行资管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未来资管子公司对于城商行来说其实是跨区域、多层次的发展机遇,甚至是未来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和出发点。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