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加快电票 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04月10日 10: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江西财大九银票据研究院肖小和    张雯

  票据作为延期支付工具,具有信用和结算双重功能,在货币流通和支付结算领域受到广泛应用。随着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加快,电票业务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电票业务创新发展,推动电票业务在票交所时代迈上新台阶,将成为票据市场的发展新动力。

  一、电票创新面临的机遇

  1、经济发展为电票创新提供了基础。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它的运行表现为物质生产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经济运行稳定且高质量,则社会资源的配置就会合理;金融运行有效且高质量,则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就会充分,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恢复办理商业汇票业务以来,票据市场不断发展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金融工具之一。最近几年随着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改革与创新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电票业务异军突起,比传统票据业务表现出了更快捷便利的支付结算与短期融资功能,同时安全系数大幅提高,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电票市场融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供给侧改革发挥了较大作用,未来多元化票创新将呈现快速发展。

  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值为51.6%,明显高于上年总体水平1.3个百分点,制造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趋明显。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为54.6%,高于上年总体水平0.9个百分点,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基于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实体经济逐渐复苏,电票业务也将会有好的发展空间。

  2、金融创新为电票创新提供了借鉴。

  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中用以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还可利用结算、信贷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深入、全面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微观经济主体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的发展进步呼唤金融创新的产生。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它是所有金融创新的基础。金融工具创新导致在传统金融产品和一般商品期货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期货,为电票创新提供了创新工具和创新模式的借鉴作用

  票作为票据细分领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业务交易量和活跃程度都较高。采取线上交易,交易时间短,交易安全性高,操作便捷,可以借鉴金融工具创新模式开展非标和标准化电票产品创新从而推动票据业务整体创新。

  3、市场变化为电票创新提供了需求。

  一是票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交易背景下的结算行为。随着票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票业务的参与主体将从最初的买方、卖方和银行三方,将逐渐扩充为个体经商户、个人投资者、企业经营者、机构投资者、票据经纪人、其它商业银行等。各市场主体为了获取短期融资、获得超额利润、降低经营风险、增加资产流动性等,积极参与票交易,客观上加速了电票资产的流动。

  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点燃了电票创新的火种。当互联网金融企业盯上票业务低风险、收益时,迅速推出票理财产品、票资管计划等多种票创新产品,且深受市场上小额投资大众群体的欢迎,票理财产品一度在互联网与各种投资“宝类”产品市场上竞相热卖。

  三是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电票创新符合市场需求。在中国利率、汇率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金融市场资金逐利的开放市场对公众相对较少。以至于可以作为一般商品的红酒、瓷器、茶叶、古玩、字画、玉器、住宅等都先后成为资金疯狂炒作的标的物,不仅搅乱了普通商品市场的价格,也使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受得严峻考验。因此,亟需丰富和规范资金投资渠道,拓宽票作为金融投资公开子市场的一部分,通过电票产品创新,吸引资金公开参与市场操作,引导社会闲余资金流动。

  4电票业务快速增长为电票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

  电子商业汇票自2009年推出至今,以其签发电子化、交易数据化、期限灵活化的特点逐渐受到市场欢迎,从2014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电子商业汇票占商业汇票签发量的比重为2.44%20113.81%20125.84%20138.70%2014年开始迅速提高到16.23%2015年达到26.68%2016年达到44.01%电子票据时代已成大趋势。

   

  根据央行规定,自20171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7年电子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为13.0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4.44万亿元,增长51.75%;电子商业汇票未到期承兑余额为8.6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5万亿元;电子商业汇票贴现6.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8万亿元,增长20.5%。电票业务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扩大了票据交易量,另一方面丰富了票据产品体系,提升了电票在金融市场的认可度。

  20181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以后,电票将会占据票据市场的绝对比例,既成为电票创新的内生动力,又为电票创新提供了大量票据交易标的物。

  5、票交所成立为电票创新提供了条件。

  2016128日,由人民银行牵头筹建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上线,中国票据电子化交易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票据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呈现出由分散向集中、场外向场内、纸票向电票的发展趋势。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上海票交所已初具规模。2017年票交所办理电票交易51.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22万亿元,增长4.51%。分交易类型看,转贴现44.48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32万亿元,下降2.89%;质押式回购6.9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54万亿元,增长104.9%电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便捷性,促使质押式回购在整个市场的低迷走势下取得显著增长。质押式回购业务不仅提升了票据市场的流动性,也使得票作为短期流动性调剂工具的功能逐步显现,为下一步电票工具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二、电票创新面对的挑战

  1、缺乏电票创新的业务规模。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A股市值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末中国A股上市公司3484家,全年沪深两市共有438只新股上市合计募资2301亿元,规模较2016年增长逾五成IPO总量占全球的近30%。2017年A股日均成交量4586亿元,市值达到56.62万亿元,较2016年的50.6万亿元增长了6万亿元,增幅为11.85%;较2015年创下的前历史纪录52.9万亿元增长了3.7万亿元,增幅为7%;较十年前的2008年增长了381%,总规模创出历史新高。央行公布的金融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从1天-1 年的11个品种累计交易量为530.56万亿元。2017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30.76亿手,累计成交额约187.90万亿元,其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约2459.59万手,累计成交额约24.59万亿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34.14%和34.98%,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的0.80%和13.09%。

  从上海票交所公布的数据看,2017年末票交所系统参与者2398家,ECDS系统参与者97427家。2017年票交所累计办理票据承兑业务14.63万亿元,比上年减少3.47万亿元,同比下降19.17%,其中电子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占89%。累计办理票据融资业务59.3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25.16万亿元,同比下降29.78%,其中电票贴现为6.95万亿元,占比为11.7%。累计办理票据交易52.18万亿元,其中电票交易占比为98.5%,分交易类型看电票转贴现占比为85.24%,电票质押式回购占比为13.26%

  从上述交易量和交易额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电票创新存在以下几个短板:一是市场参与主体不够丰富。与中国股市、债市、期市庞大的市场参与者相比,票据交易参与者过少导致交易量不能得到大幅提升,交易流转次数少,成交匹配不够充分。二是电票交易量在同类金融市场的占比过小。由于票交所中电票交易无个人投资者,交易对象主要为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单笔成交额相对较大。虽然2017年电票交易额占股票交易额的49.22%,占期货交易额的27.35%,但是相比同类的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行为而言占比太小,如2017年票交所电票质押式回购交易额仅占全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额的1.3%三是资本逐利式的电票交易量不够充分。2017年商业银行受信贷规模限制,主动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减少票据存量,加快了票据流转速度,使得票据交易量比2016年略有上升,但为增加收益而主动开展的票据资金交易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2、缺乏电票创新的相关制度。

  一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票据信用评级体系。电子商业汇票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签发的,提交需求的企业在各家商业银行必须评定信用等级,并依照信用等级来确定商业汇票签发应缴交的保证金比例。而各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统一,票交所至今未建立统一的电子商业票据信用评级体系,导致电票最终追索时的风险难以确定。

  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票据期限管理制度。由于单张票据金额不是太大,且到期日千差万别,在设计票据创新产品时,大部分是针对票据池或集合票据产品,对票据的到期日管理难度较大。

  三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参与主体风险评估标准。电票交易的风险程度虽然是基于电票签发企业和承兑人的信用来进行评价的,但随着票据流转环节和流转次数的增多,因为交易对手的信用缺失而产生的票据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日益增多,且涉案金额巨大,使得票据交易对手的信用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

  3、缺乏电票创新的产品设计。

  2013年银监会8号文对金融标准化产品和非标准化产品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业务的金融产品,如贷款、债券、证券、贸易融资等就是金融标准化产品;而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委托贷款、信托受益权、信托贷款等多种形式就是金融非标准化产品。

  目前,电票创新产品一般为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交易的电票理财产品、电票信托计划、电票资管计划等非标准化产品;电票标准化产品主要为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企业开展的电票池质押贷款、电票质押保理、电票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适合在票交所上市交易的单一电票和电票池标准化产品较少,尤其是涉及电票利率的掉期、远期和电票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尚未开发。

  4、缺乏电票创新的规范标准。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技术标准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而制定的技术准则。管理标准是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标准。

  目前,电票创新尚处于自主开发阶段,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企业按照自身经营规模、资本金约束、股东利润回报等要求开展电票业务,并根据各自的风险控制手段和风险承受能力开展电票创新。作为提供电票市场重要交易平台的部门和票据市场服务监管方——和监管部门尚未就电票创新出台创新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电票创新缺乏有效制衡。

  三、对电票创新发展的思考

  (一)扩大电票市场参与主体,创造电票创新需求。

  1、成熟的市场需要众多参与者。

  市场是由买家、卖家和交易三部分组成的,市场形成初期,由于买家、卖家较少,市场中交易的产品、支付结算手段、信用体系等交易机制不健全,被称之为新兴市场。例如国际金融公司对股票市场的权威定义,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1995年的标准是人均9386美元),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就是新兴市场。有的国家,例如韩国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由于其股市发展滞后,市场机制不成熟,仍被认为是新兴市场。1996年,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新兴市场有158个。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前苏联东欧地区。我国内地股市和台湾股市都属于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中一般仅满足产品交易的基本需求,规模较少,但成长速度很快,象上海票交所就属于新兴市场,而电票交易更属于票据交易市场中细分的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从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金额、承兑金额、贴现金额和转贴现金额来看,近五年电票交易大幅增长,占商业汇票的比重越来越高,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7年纸质商业汇票交易额仅占票据交易金额的1.5%,电票交易在整个票据交易中已占据绝对优势,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电票交易这个新兴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一般为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资本金要求高,资金运作体量大,对电票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较高。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选择低风险必然是收益相对较低的稳健型产品,因此电票产品的创新显得不太迫切。但是一个市场较少的参与者,市场的活跃程度就较低,市场的交易量也难以持续扩大。因此,可以吸引合格的个人投资者、工商企业以及其它机构投资者参与电票市场交易,共同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可以有效扩大电票市场的需求,将电票市场逐步导向成熟。

  2、投资目的不同才有创新需求。

  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会提高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并提高投资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和市场的运行效率。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需求选择方式,市场细分就出现了。成熟市场的细分条件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条件而产生的,如果相对成熟的需求条件具备了,成熟市场的细分条件也就具备,对市场产品的创新需求也应运而生。丰富的产品链是成熟市场的象征,当市场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产品链时,投资者就可以把这些成熟的产品组合到自己的投资中来,形成消费者的细分利益投资行为。

  当电票市场引入了各种投资者,投资者追求利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投资目的。既有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占用、加速资产流转、平衡资产负债表的需求;又有类似金融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等需求;更有个人投资者、票据经纪公司追逐高利润的投机行为等。对票据市场电票产品的需求将变得多元化,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电票创新产品也将更加符合票据市场和票据交易者的利益。

  3、纳什均衡促使社会财富再分配。

  在市场中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假定其他主体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的状态,就是纳什均衡。在纳什均衡中每个人的策略都是对其他人策略的最优反应。在静态博弈中如果A选择了X,那么B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选择Y;相反如果B选择Y,这种情况下X对于A来说也是利益最大的唯一选项。如果是动态博弈还要区分信息透明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等几种情况。     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如果每个参与者都只有有限种交易策略选择并允许混合交易策略的前提下,就一定存在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但严格劣势策略不可能成为最佳对策,而弱优势和弱劣势策略是有可能达成纳什均衡。在顺序博弈中纳什均衡达成时交易一般都处在连续的交易行为中。在电票市场中,当买、卖双方连续进行电票交易时,就形成纳什均衡。

  在电票市场交易行为中,没有交易双方都不满意,只有可接受的满意和不满意才可能成交。因此,在票据市场中电票创新一定要考虑交易规则的公开透明、交易信息的及时可获得,以及交易双方的自愿达成。每一笔电票创新产品交易的成交,就意味着形成了一个新的纳什均衡,也意味着利润在交易者中流动。交易双方的收益既可能伴随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而增加,也可能是一方收益一方亏损,变成利益再分配。

  (二)推动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提高电票创新供给。

  1、货币电子化促使流动资金贷款电票化。

  货币本身不具备价值,当货币作为价值等价物参与商品交换时,就具备了衡量价值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预言,人类社会从启用有形货币到最终消灭货币,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结果。货币是一个标准化的信用工具,使用货币结算实现了价值向价格的转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的不断提高,货币结算已有从实物结算走向电子化结算的趋势。例如北欧的瑞典正在向电子货币过渡,目前现金使用率只有3%,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使用电子货币的国家。另外2016年一季度中国央行就声称,已经在着手建立研究电子货币的团队,有可能在未来10年的时间让中国进入电子货币的新时代。货币电子化是时代的进步,使用电子货币也更接近货币的本质。

      对于企业基于真实、合法交易产生的支付需求,以约定的、可预见的销售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等作为兑付资金来源的某一段时期内的资金结算,商业银行既可以通过给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满足,也可以通过给企业签发商业汇票来解决。在当今货币电子化趋势下,企业通过网银方式用电子商业汇票来进行结算,操作上已经非常方便,也能够及时解决企业间真实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企业会根据操作的便利性自主选择结算方式,电票的优越性会逐步显现。现在市场上规范的民间票据经纪公司为企业间提供的电子票据撮合业务也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

  2、流动资金贷款电票化推动电票市场供给扩大化。

  企业使用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结算时,由于货币本身的不可区分性,流动资金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会等同于企业的货币资金一并使用,商业银行对流动资金贷款的真实用途,受托支付、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等信贷资金流向跟踪存在一定困难。流动资金贷款电票化后,企业使用电票结算必须附有真实的交易合同、确定的支付对象,能够实现结算的逐笔对应。通过核对企业交易的明细账单,就可以方便地了解企业真实的交易背景和经营状况,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商业银行的日常贷后管理。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2017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0.13万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余额27.66万亿元,票据融资余额3.89万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占企业短期贷款余额的14%。如果票据融资余额占企业短期贷款余额的比例提高到25%,则票据融资余额可达6.92万亿元,会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增长77.8%。如果按照2017年末电子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13万亿元计算,可增加电子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10万亿元,为上海票交所电票交易和电票创新提供大量票源。

  (三)试行电票产品标准化,扩大电票创新品种。

      1、电票创新要适应市场需求。

  在当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上海票交所市场中,机构之间会具备类似的市场思维模式,采取相近的经营战略方式。战略趋同,使得票据市场交易行为和交易习惯相似。单一产品交易情形下,如果存在对市场交易趋势判断趋同,交易对手盘就会明显减少,从而会使票据市场交易量或者剧减,或者出现明显波动而缺乏稳定性

  因此,加快上海票交所的电票产品创新,就要满足不同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一要研究机构投资者的经营规模。规模大的机构可能更追求稳健经营,而规模小的机构可能会通过规模扩张来寻求市场地位。例如大型商业银行会寻找风险相对较小的电票代开、保兑、保贴等表外产品,中小型商业银行可能更热衷于电票贴现、转贴、质押等表内产品。二要研究机构投资者的资本约束。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受到相对严格的监管控制,资本充足率相对较高,会倾向于自持票据。而中小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占用更高,存贷比也可能更高,更倾向于电票交易。三要研究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稳健型机构投资者会首先考虑电票交易风险,选择成熟度相对较高且目前在电票市场普遍运行的电票标准化产品;激进型机构投资者会更多考虑电票交易利润,选择收益更高的电票非标产品,未来也可能会更多地关注电票衍生品。

  2、电票创新要关注经营模式创新。

  从票据业务属性的角度,票据业务可划分为自营业务、代理服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四大类。票据自营类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开展的以票据资产作为标的的投融资业务,属于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票据服务类、投行类、资管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强化票据综合服务职能和应对金融脱媒的创新方向,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限制,只在表外进行簿记管理,收益记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后三类业务的相似点在于都是以接受客户委托,满足客户投融资需求为出发点。服务类业务需要商业银行完全遵照客户的指令办事,如代理接入、代理保管、代理买卖等。投行类业务和资管类业务需要商业银行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帮助客户降低财务成本,获取资金增值收益。如投行类业务需要银行帮助客户利用票据进行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资管类业务则需要商业银行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好的票据投资渠道和票据标的物,以提高资金收益。商业银行可以从传统自营类业务(包括票据贴现、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向其他新的自营类业务拓展,以及逐步规范开展自营、服务、投行、资管等票据经营模式的跨界创新。

  3、电票创新要考虑电票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大多数的产品生命周期呈S 型,分为4个主要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基于产品管理概念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可以概括为产品战略、产品市场、产品需求、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产品上市、产品退市7个部分。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电票创新中不仅要考虑电票产品种类创新,还要关注电票产品形式创新。既要结合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模式创新,又要关注电票在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回购、交易等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开发电票非标和标准化创新产品,同时加强创新产品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应用和管理。

  4、电票创新要兼顾非标和标准化产品交叉互补

  随着票据业务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票签发、承兑的直接收益变小,保证金要求越来越低,电票贴现、转贴现的利差空间也在逐步缩小,为商业银行票据经营模式创新和电票产品多元化创造了重要机遇。

  一是加快开展电票非标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票据贴现、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外,还可以拓展其他非标创新产品,如电商供应链电票“1+N”打包融资、电票定向资管计划、电票理财产品、电票资产证券化融资等。

  二是逐步开发电票衍生品等标准化产品创新。信用衍生产品是以贷款或债券的信用作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工具,其实质是一种双边金融合约安排。在这一合约下,交易双方对约定金额的支付取决于贷款或债券支付的信用状况。自从信用衍生产品于1992年首次出现以来,它的市场增长非常迅速。随着社会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上海票交所市场条件的不断成熟,可以尝试开发票据衍生产品创新,允许商业银行、金融企业等机构投资者以自有资金买卖以电票为标的物的衍生产品合约。与其他金融要素衍生品类似,电票衍生产品可以重点开发电票远期、电票掉期、电票期权、电票互换和电票信用违约互换(ECBCDS)等。

  (四)完善市场管理手段,加快电票创新制度建设。

  1、建立统一的电票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电票信用评级体系,明确电票信用风险识别因子,有利于修正电票交易过程中的主观判断,使电票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够做到定量化、标准化、理性化,减少电票业务操作风险。建立统一的电票信用评级,至少能在电票市场发挥三个作用:一是使得电票交易信息更加透明。良好的电票信用评级可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引导中小投资者积极参与电票市场交易,间接支持实体经济。二是使得电票交易风险更加可控。通过设立电票信用评级的风险识别与交易门槛,电票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参与市场交易,控制交易风险。三是使得电票创新更加有据。通过电票信用评级,筛选出高风险票据类别,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设计电票衍生产品,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深度融合,丰富电票创新产品链。

  2、建立灵活的市场利率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原理,商品价格应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时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在电票市场中,电票产品价值可以通过信用评级量化,电票价格则表现为电票的市场利率。电票信用评级高则具备投资价值,在电票产品和资金供需未改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应该更高,投资者可以获得更高收益。但是票据市场又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其受金融市场资金供需、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央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央行统一基准利率等的影响更大。所以电票市场利率不仅要反映实体经济强弱,更是金融市场资金面是否充裕的“睛雨表”。

  3、建立有效的做市商制度。

  在票据交易市场中,不仅大中型金融企业将票据业务作为重要利润增长点,扮演票据市场参与者和票据服务商的角色。少数商业银行也存在资本约束、同业恶性竞争和考核机制失效导致的急功近利等行为,难以发挥带动和维护票据市场的作用,更无法充当电票做市商的地位。一个市场没有做市商,交易活跃程度低,市场难以激发,真正的市场利率就不可能形成,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上海票交所要建立做市商制度,约束市场参与者行为,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合格机构投资者成为电票交易市场做市商,激发电票交易活力,才能产生电票创新动力。

  4、建立长期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产品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专业人才难能可贵,需要经过长期培养和不断的市场实。当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票据集中经营尚未完全实现,内部的票据经营机构分散各地,分支机构自营票据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日常工作疲于应付业务营销和具体办理,无法达到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整合。要提高电票创新的效率,必须要注重票据专业人才的长期培养和有效激励,使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轻业务骨干能够专心投入到电票的创新研发事业。

  (五)融合科技创新工具,促进电票创新信息化。

  1、加快电票信息系统建设。

  加快电票信息系统建设既可以为电票业务提供安全高效、互联互通、标准统一、方便快捷的多功能、综合性、交互式的业务处理平台,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大数据挖掘,根据投资者偏好提供相应的电票创新产品推介。数据挖掘需要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诸多算法,从大量数据中搜索隐藏于其中的信息,这一切技术手段都基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另外,要注重电票信息系统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企业名录系统的对接与数据共享,提高电票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率。加快电子商业汇票信息系统与银行各系统之间的链接,使银行间客户信息能够相互衔接,实现共享。尤其是要关注中小银行系统及企业电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方便中小银行的客户网上签发、查验、托收电子商业汇票,以提高电票的普适性。

  2、适应市场支付手段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线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与之相对应的第三方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全新移动支付方式在中国实现了蓬勃发展。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信息消费发展态势暨综合指数报告(2018年)》指出,截至2017年9月我国的光纤用户渗透率达82.7%与此同时,4G网络迅速普及,已覆盖所有主要城市和乡镇,4G用户达9.47亿,渗透率达67.9%。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已实现后发赶超,2016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已达美国的50倍。截至201710月底,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最近4年间增长近20居全球首位。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和兴起,既大大推动了电商、电游等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又为其他互联网金融业态搭建了支付体系,逐渐演变为互联网金融的桥梁和核心,同时促进了货币电子化进程。为适应移动时代支付手段的更新,可以集合网络账户闲散资金推介电票理财产品,针对“B2B平台开展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及电票供应链融资等。同时建立电票交易移动平台,创新电票交易工具,使电票交易、支付结算、查询等功能均可在移动平台完成,提高电票交易的便捷性。

  3.加快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等参与机构自主直接接入电票系統的能力。

  (六)加强电票创新监管,控制电票创新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是当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电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监管要求。

  从市场规范化程度看,新兴市场普遍存在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监管技术落后等现象,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从而影响了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市场运行效率。而成熟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都拥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信用风险由企业向产业、由下游向上游、由局部向区域蔓延的程度加深,存在触发一些区域性、系统性融资风险的隐患。同时民间资本、民间借贷积极参与各个融资环节,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资金杠杆直接、间接参与票据市场投融资,形成错综复杂的金融业态,逐渐暴露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向银行业传染的范围加大,信用风险管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提高,从而束缚了电票市场由新兴向成熟创新发展的步伐。

  票据作为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的资产业务,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它可以通过央行再贴现功能达到控制货币投放、调节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目的,又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善金融机构资产均衡配置等方面起着促进经济微观改善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在央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上海票交所在票据市场上分段管理,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使得电票作为上海票交所这一新兴市场的主要产品,在发挥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客户服务等功能和创新上受到一定约束,亟待加强电票市场规范和创新监管。

  首先,要统筹监管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控股公司,严密监控电票操作重点环节,防止重大操作风险,确保金融系统良性运转。其次,人民银行可以设立票据专项统计月报制度,将上海票交所、区域票据交易中心等的主要业务情况统计到央行票据月度报表,对全社会公开发布,形成电票创新发展和业务监管的强大合力,补齐电票监管短板,避免电票监管空白。第三,建立电票创新风险处置长效机制。业务创新必然伴发着风险聚集,对容易出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环节,在电票创新前就必须建立风险处置长效机制,明确风险点和操作规范,防患于未然。第四,对出现的风险要及时处置。由于电票业务与实体经济的密切结合,必须要加强企业信用风险教育,从源头控制信用违约事件。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信用意识,积极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电票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揭示电票市场交易风险,提示市场投资者注意控制好资金杠杆率,防止过度投机搅乱电票市场秩序,影响电票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